1.我们应当及时修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漏洞是因为什么

2.为什么很多不懂电脑的人认为,系统更新对电脑有危害,认为只要更新,系统必崩溃,这种想法的根源是什么?

电脑系统受损如何修复_电脑系统损害是因为什么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具体举例来说,比如在Intel Pentium芯片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在Sendmail早期版本中的编程错误,在NFS协议中认证方式上的弱点,在Unix系统管理员设置匿名Ftp服务时配置不当的问题都可能被攻击者使用,威胁到系统的安全。因而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漏洞与具体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时间相关特性

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的软硬件设备,包括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器和安全防火墙等。换而言之,在这些不同的软硬件设备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在不同种类的软、硬件设备,同种设备的不同版本之间,由不同设备构成的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同种系统在不同的设置条件下,都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漏洞问题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一个系统从发布的那一天起,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会被不断暴露出来,这些早先被发现的漏洞也会不断被系统供应商发布的补丁软件修补,或在以后发布的新版系统中得以纠正。而在新版系统纠正了旧版本中具有漏洞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漏洞会不断消失,新的漏洞会不断出现。漏洞问题也会长期存在。

因而脱离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系统环境来讨论漏洞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只能针对目标系统的作系统版本、其上运行的软件版本以及服务运行设置等实际环境来具体谈论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及其可行的解决办法。

同时应该看到,对漏洞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跟踪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一点如同对计算机发展问题的研究相似。如果在工作中不能保持对新技术的跟踪,就没有谈论系统安全漏洞问题的发言权,既使是以前所作的工作也会逐渐失去价值。

二、漏洞问题与不同安全级别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

目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分级标准一般都是依据“橘皮书”中的定义。橘皮书正式名称是“受信任计算机系统评量基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橘皮书中对可信任系统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由完整的硬件及软件所组成的系统,在不违反访问权限的情况下,它能同时服务于不限定个数的用户,并处理从一般机密到最高机密等不同范围的信息。

橘皮书将一个计算机系统可接受的信任程度加以分级,凡符合某些安全条件、基准规则的系统即可归类为某种安全等级。橘皮书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由高而低划分为A、B、C、D四大等级。其中:

D级——最低保护(Minimal Protection),凡没有通过其他安全等级测试项目的系统即属于该级,如Dos,Windows个人计算机系统。

C级——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Protection),该等级的安全特点在于系统的客体(如文件、目录)可由该系统主体(如系统管理员、用户、应用程序)自主定义访问权。例如:管理员可以决定系统中任意文件的权限。当前Unix、Linux、Windows NT等作系统都为此安全等级。

B级——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Protection),该等级的安全特点在于由系统强制对客体进行安全保护,在该级安全系统中,每个系统客体(如文件、目录等)及主体(如系统管理员、用户、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安全标签(Security Label),系统依据用户的安全等级赋予其对各个对象的访问权限。

A级——可验证访问控制(Verified Protection),而其特点在于该等级的系统拥有正式的分析及数学式方法可完全证明该系统的安全策略及安全规格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

可见,根据定义,系统的安全级别越高,理论上该系统也越安全。可以说,系统安全级别是一种理论上的安全保证机制。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在某个系统根据理论得以正确实现时,系统应该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漏洞是指可以用来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系统本身具有的,或设置上存在的缺陷。总之,漏洞是系统在具体实现中的错误。比如在建立安全机制中规划考虑上的缺陷,作系统和其他软件编程中的错误,以及在使用该系统提供的安全机制时人为的配置错误等。

安全漏洞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在对安全机制理论的具体实现中发生了错误,是意外出现的非正常情况。而在一切由人类实现的系统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实现和设置上的各种潜在错误。因而在所有系统中必定存在某些安全漏洞,无论这些漏洞是否已被发现,也无论该系统的理论安全级别如何。

所以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安全漏洞问题是独立于作系统本身的理论安全级别而存在的。并不是说,系统所属的安全级别越高,该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就越少。

可以这么理解,当系统中存在的某些漏洞被入侵者利用,使入侵者得以绕过系统中的一部分安全机制并获得对系统一定程度的访问权限后,在安全性较高的系统当中,入侵者如果希望进一步获得特权或对系统造成较大的破坏,必须要克服更大的障碍。

三、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之间的关系

系统安全漏洞是在系统具体实现和具体使用中产生的错误,但并不是系统中存在的错误都是安全漏洞。只有能威胁到系统安全的错误才是漏洞。许多错误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只有被人在某些条件下故意使用时才会影响系统安全。

漏洞虽然可能最初就存在于系统当中,但一个漏洞并不是自己出现的,必须要有人发现。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会发现系统中存在错误,而入侵者会有意利用其中的某些错误并使其成为威胁系统安全的工具,这时人们会认识到这个错误是一个系统安全漏洞。系统供应商会尽快发布针对这个漏洞的补丁程序,纠正这个错误。这就是系统安全漏洞从被发现到被纠正的一般过程。

系统攻击者往往是安全漏洞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要对于一个系统进行攻击,如果不能发现和使用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于安全级别较高的系统尤其如此。

系统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活动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因而不该脱离系统攻击活动来谈论安全漏洞问题。了解常见的系统攻击方法,对于有针对性的理解系统漏洞问题,以及找到相应的补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四、常见攻击方法与攻击过程的简单描述

系统攻击是指某人非法使用或破坏某一信息系统中的,以及非授权使系统丧失部分或全部服务功能的行为。

通常可以把攻击活动大致分为远程攻击和内部攻击两种。现在随着互联网络的进步,其中的远程攻击技术得到很展,威胁也越来越大,而其中涉及的系统漏洞以及相关的知识也较多,因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应当及时修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漏洞是因为什么

在有些时候我们的电脑主机板会出现故障,那么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那么下面就由我来给你们说说吧,希望可以帮到你们哦!

 :

1.人为故障:带电插拨I/O卡,以及在装板卡及插头时用力不当造成对介面、晶片等的损害

2.环境不良:静电常造成主机板上晶片特别是CMOS晶片被击穿。另外,主机板遇到电源损坏或电网电压瞬间产生的尖峰脉冲时,往往会损坏系统板供电插头附近的晶片。如果主机板上布满了灰尘,也会造成讯号短路等。

3.器件质量问题:由于晶片和其它器件质量不良导致的损坏。 清洗

首先要提醒注意的是,灰尘是主机板最大的敌人之一。最好注意防尘,可用毛刷轻轻刷去主机板上的灰尘,另外,主机板上一些插卡、晶片用插脚形式,常会因为引脚氧化而接触不良。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层,重新插接。当然我们可以用三氯乙烷--挥发性能好,是清洗主机板的液体之一。还有就是在突然掉电时,要马上关上计算机,以免又突然来电把主机板和电源烧毁。流程. BIOS

由于BIOS设定不当,如果超频可以跳线清处,摘重新设定。如果BIOS损坏,如侵入,可以重写BIOS。因为BIOS是无法通过仪器测的,它是以软体形式存在的,为了排除一切可能导致主机板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好把主机板BIOS刷一下。

拔插交换

主机系统产生故障的原因很多,例如主机板自身故障或I/O总线上的各种插卡故障均可导致系统执行不正常。用拔插维修法是确定故障在主机板或I/O装置的简捷方法。该方法就是关机将板逐块拔出,每拔出一块板就开机观察机器执行状态,一旦拔出某块后主板执行正常,那么故障原因就是该板故障或相应I/O汇流排插槽及负载电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板后系统启动仍不正常,则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机板上。用交换法实质上就是将同型号板,汇流排方式一致、功能相同的板或同型号晶片相互晶片相互交换,根据故障现象的变化情况判断故障所在。此法多用于易拔插的维修环境,例如记忆体自检出错,可交换相同的记忆体晶片或记忆体条来确定故障原因。 观看

拿到一块有故障主机板先用眼睛扫一下,看看没有没烧坏的痕迹,外观有没损坏,看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烧焦,晶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机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还要检视是否有异物掉进主机板的元器件之间。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借助万能表量一下。触控一些晶片的表面,如果异常发烫,可换一块晶片试试。 1.如果连线断,我们可以用刀把断线处的漆刮干净,在露出的导线处涂上蜡,再用针顺着走线把蜡划去,接下来就是在上面滴上硝酸银溶液。接着就要用万能表来确认是否把断点连线好。就这样一个一个的,把断点接好就可以了。注意要一个一个的连,切不要心急,象主机板上有的地方的走线间的距离很小,弄不好就会短路了。

 附加分析:

主机板产生故障的原因,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元器件质量引起的故障。这种故障在一些劣质的板子上比较常见,主是指主机板的某个元器件因本身质量问题而损坏,导致主机板的某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系统无法正常启动,自检过程中报错等现象。

电容爆奖在一些劣质主机板上是常有的事情

二是环境引发的故障。因外界环境引起的故障,一般是指人们在未知的情况下或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引起的。如雷击、市电供电不稳定,它可能会直接损坏主机板,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都没有办法预防;外界环境引起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因温度、溼度和灰尘等引起的故障。这种情况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经常宕机、重启或有时能开机有时又不能开机等,从而造成机器的效能不稳定。

主机板上记忆体多次非法插拔会造成插槽变形

[/font]  三是人为故障。有些朋友,电脑操作方面的知识懂得较少,在操作时不注意操作规范及安全,这样对电脑的有些部件将会造成损伤。如带电插拔装置及板卡,安装装置及板卡时用力过度,造成装置介面、晶片和板卡等损伤或变形,从而引发故障。

主机板上元器件众多因此故障判断相当麻烦

当一台电脑出现故障时,我们首先要来判断故障的出处,特别是像主机板这种较大的装置,单凭外在表现并不能很清楚的进行判断故障的出处,这里就需要利用替换来详细检查故障的出处。可以把怀疑的部件拿到好的电脑上去试,同时也可以把好的部件接到出故障的电脑上去试。如:记忆体在自检时报错或容量不对,就可以用此方法来判断引起故障的真正元凶。 当确定为主机板故障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的对主机板故障进行排查与处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清理法、观察法与软体诊断法对主机板进行处理。

一是清理法。当发现主机板上积尘过多时,我们要先对主机板进行清理。由于主机板积尘过多,加之尘土吸附空气中的水份,极容易造成主机板无法正常工作的故障,可用毛刷清除主机板上的灰尘。另外,主机板上一般接有很多的外接板卡,这些板卡的金手指部分可能被氧化,造成与主机板接触不良,这种问题可用橡皮擦擦去表面的氧化层。

[font="Verdana]用毛刷清理过脏的主机板

二是观察法。主要用到“看、摸”的技巧。在关闭电源的情况下,看各部件是否接插正确,电容、电阻引脚是否接触良好,各部件表面是否有烧焦、开裂的现象,各个电路板上的铜箔是否有烧坏的痕迹。同时,可以用手去触控一些晶片的表面,看是否有非常发烫的现象。

三是复原法。对于一些更改了主机板BIOS设定或对CPU超频之后的主机板,我们可以通过恢复主机板的预设设定,来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特别是宕机、重新启动这种故障,一般情况下是由于对CPU进行超频后所造成的,将CPU改成预设的频率后一般这种故障会消失。

为什么很多不懂电脑的人认为,系统更新对电脑有危害,认为只要更新,系统必崩溃,这种想法的根源是什么?

及时修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漏洞是因为:漏洞就是计算机系统或者软件系统的缺陷,和恶意软件可以通过这个缺陷趁虚而入。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黑客对发布的漏洞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就能成功利用这些漏洞。除了利用已知漏洞,黑客们也善于挖掘并利用一些尚未公布的漏洞,发起攻击,或出售漏洞资料,满足经济目的。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即某个程序(包括操作系统)在设计时未考虑周全,当程序遇到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引发的不可预见的错误。

漏洞信息技术含义介绍:

漏洞是指一个系统存在的弱点或缺陷,系统对特定威胁攻击或危险的敏感性,或进行攻击的威胁作用的可能性。漏洞可能来自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设计时的缺陷或编码时产生的错误,也可能来自业务在交互处理过程中的设计缺陷或逻辑流程上的不合理之处。

这些缺陷、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可能被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从而对一个组织的资产或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如信息系统被攻击或控制,重要资料被窃取,用户数据被篡改,系统被作为入侵其他主机系统的跳板。从目前发现的漏洞来看,应用软件中的漏洞远远多于操作系统中的漏洞,特别是WEB应用系统中的漏洞更是占信息系统漏洞中的绝大多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漏洞

虽因为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低,但更新系统后出现各种不愉快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即使系统没崩溃,在系统更新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安装更新耗费开关机不少时间,而且还有可能卡住)就让人很不愉快。补丁越补越多、系统越来越臃肿、运行速度也会越来越慢是很多人抗拒更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