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电脑系统知识点总结,公务员电脑软件

公考刚上岸,谈谈短时间备考的感受吧

(一)知识点整理

1.收集概述。这部分很简单,不用自己亲自去一点一点的收集,利用各机构的教材和网络课程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但一定要注意!但一定要注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是只能把教材和网络课程当作最初的资料收集渠道(不要深入研究,否则就回到了上面所说的弯路上去了),并且以教材为主,网络课程作为补充,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以网课为主(建议教材和网络课程选择不同的培训机构,比如教材选某公的,那网课就选某图的),因为既然能在市面上发行并流行的东西,那至少涵盖了考纲95%的知识点。二是再次强调,只能把教材和网络课程当作工具书,和中小学生所用的字典一样一样的,只能用于知识点(考点)收集,以及后面学习时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查询。

2.识点收集。具体怎么收集呢,第一步:初步掌握每科考试科目的大框架——考什么,比如行测要考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材料阅读等,申论要考小作文、大作文(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废话,备考连这都不知道那你还是放弃吧,再一个,在上面备考计划里面这是必须做的工作)。大框架出来后,在确定小框架,比如言语理解又分哪几部分(其实看教材目录就知道了)。第二步:选择先收集那一部分后收集哪一部分(建议先收集自己擅长的部分,因为前期大多数同收集都是在适应新的复习方法,擅长的部分适应会快一些,也能够提振信心)。第三步:阅读教材或看网课视频,并快速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可以手写也可以弄成电子档(手写速度很慢,个人建议条件允许的话用电脑整理为电子档),这一步你的目的就是收集知识点,时间不能花得太多,原则就是要不刻意去理解记忆,当然,大多数的知识点你都能边收集边理解的,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即可,继续整理下一个知识点(这一步建议不要偷懒走捷径,有人会说这个知识点网上很多,从网上下载吧,这个不是不可以,如果时间很紧的话,也可以走捷径,但网上下载的知识点不能保证全面,也不能保证是最新的,所以最终得不偿失。另外,自己整理的话,至少一半的知识点你整理的过程中已经理解了,不理解的做了标记也能加深印象)。

(二)理解与归纳

1.理解与归纳概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归纳,这个步骤是学习最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也是99.99%的考友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回头看看你的复习过程,是不是学习的时候,花0.01%的时间浏览一下知识点(因为看着知识点的字面意思都懂的),完了就一头扎进例题里面就出不来了,做例题、对答案和研究例题占了复习时间的99.99%,最后是时间精力没少花,一点作用都不起,考试分数还是那么低。原因很简单,请回答一个问题,你复习是为了掌握考点还是为了掌握例题?可能大部分人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再来考虑也不迟。想了想,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我复习的要掌握的当然是知识点,也就是考点。那你不花时间去研究考点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去研究例题干嘛?还有人会说,我做例题、研究例题是为了巩固知识点(当然,这是做题,特别是做真题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果真如此吗?据我了解,几乎所有人做着题目就把知识点丢一边,绝对不会把题目和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所以复习才没有半点效果。综上所述,你至少要花30-50%的时间在知识点上(具体花多少时间,视个人情况而定),因为考试考的是考点,而几乎不会去考你做的例题,更不用说多数的机构出的例题均是历年的真题,再次考到的概率更小。

2.什么是理解。怎样理解知识点?本打算详细说说怎么理解,如何理解,但突然不知道怎么说了,发现这个东西用文字描述出来就变味了,也说不清楚了,突然就进入了生理和心理学范畴,没办法百度了一下,“理解:简意为了解、明白。含义是:1.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2.从道理上了解。3.指了解,认识。4.说理分析。5.见解。”从上面的解释能看出来,理解就是认识——了解——分析——见解的过程,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说了半天还是没说清楚,还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那就意会!要不就通俗点来说,就是对知识点进行熟悉,熟悉到什么程度,熟悉到比你亲爹还熟悉,就叫理解吧(当然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实在不明白的,就问度娘吧)。怎么理解说不清楚了,那我就来说说“理解”的过程:先通读知识点,然后勾画关键词,再用你已经掌握并可以运用自如的老知识和你当前正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类比、对比,掌握要学习的内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一句话表达出来的东西,这个“自己的话”是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来的,是为了便于理解,便于后期复习的,其实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这就是总结(具体详见下面的例子)。

3.知识点归纳。上面谈到了,把知识点理解完后进行总结,然后把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和疏导,找出共通点和联系点,最终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就是归纳,(具体详见下面的例子)。归纳总结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按照章节内容或者知识模块来进行。每一次的知识归纳总结,都应该在章节或知识模块结束学习后立即进行。并且以整个章节内容为目标,找到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好知识体系网络。初次归纳会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个时候可以参别人的做法,比如《6+思维导图公考复习宝典》。但是往后就应该以能够脱离相关资料的参考为好,越是自己能够归纳总结出知识点网络,就越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2.归纳总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点归纳,就是上面阐述的东西;二是错题归纳,就是把所有做错的练习题、试题进行归类,包括错点、错因、错法等归类。3.归纳后要进行记录,用来把已经理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尽力找到知识点的关联处,为构建知识网络打下基础。4、把握好模块侧重点。不论是理科板块,还是文科板块,都可以归纳出整个知识结构图,可以总结出知识体系。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找到哪些是属于重难点知识,哪些是属于自己掌握得不够清晰,哪些是属于自己还不通过的,哪些还存在疑问或漏遗的。在此进一步,附注上相应的经典例题的评析。例如数量关系就从概念为起点,得到一系列的概念和定理,通过发现寻找概念定理这间的共通点和联系点,就可以构建出一个知识网络;同时对应每个知识点,附注上相应的例题。5、养成对比归纳的习惯。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要形成将同一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寻找关联点的良好习惯。通过对比归纳,就可以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脉络,就更容易形成知识体系,更容易记忆这些知识内容。

(三)强化记忆

当你按照上面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单个的知识点,是不够的,现在还不能说那些知识点已经是你自己的了,你还不能运用自如!你要做的是弄清的只是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现在需要的是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这就要求对你总结归纳出的基础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进行全面回顾和记忆,这个基础知识点系统化,即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寻找知识的细部特征和深层意义。比如,把你总结归纳出来的知识点通过板块和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放到知识体系的某个位置,就是一种深度加工。这个过程应寻找知识的一致性特点,并将这些特点标准化、固化,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和效率。另外,可以通过专题复习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定位,从中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学科及板块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知识系统化最有效的建立方式是用“知识的三点”形成网络图,“三点”是指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连接点上繁衍出来的生长点,概括地说就是“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知识点要夯实,连接点要形成网络,要清晰,而生长点就是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从知识点到连接点再到生长点的形成是一个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重新整合的思维过程。从基础知识着手整理出网络图,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思维训练,你再做题时,就会发现很多题目的解答已不再只是几百字的繁琐背诵记忆,而是变成了几个模块的简单组合和具体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它们特点的了解也会更加清晰。

其实,这个知识网构建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将总结归纳出来的知识点组成一张思维导图(在平时看起来高大上的、理解记忆做有效的工具——思维导图就是这么简单),通过这种总结归纳后,所有的公考知识点(包括行测和申论),不会超过10页A4纸。

最后补充一下,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我们既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记忆上(尤其不赞同把所有公式变成顺口溜让大家背下来),也不能只在理论上分析、想象,而没有进入到具体的现象或者问题中去验证——在题目中去验证。

(四)知识点运用

很多人认为复习就是要抓重点、难点、主攻薄弱环节。这个是没有错的,并且要实行下去。但是对于公考复习来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的时候,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三点非常关键:一是找出知识点的共性、抓住本质。二是还原现象,在动态的现象中去发现它们的规律。三是一定要在知识点对应的例题中去感受它的性质和内涵。

第三点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要谈的知识点和习题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用知识点来解题,另一方面用所解的题目来巩固知识点。习题不仅是在验证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巩固知识点,同时也是加强我们实战的关键。可是很多人用题海战术,做了很多题,但是成绩却上不去,原因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拿到一道题后什么都不管,就盯着答案,而不是盯着知识点,所以你做再多的题,也没用。例题或者是练习题必须服务于知识点,所以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目的已知条件、问题和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否则,我们就只是浮在理论的上面纸上谈兵了。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呢?也就是如何做题呢?一是如何选择题目。知识巩固阶段以理解知识点为主,要想把知识点运用好,题目的选择是关键,有的人刚把知识点学完,马上就用真题来练习,发现知识点和真题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花了半天一道题也做不出来,这样你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打击了信心。而有的人就一直就做简单的题,概念性的题,练习的时候感觉很好,但到了考场上面就懵了。那应该怎么怎么选择题目呢?刚学完概念的时候,需要做针对概念的题,很多教材上例题就是这类题,这样一来巩固了知识点,二来锻炼了我们由简到难的解题思路,等你的知识点、答题思路巩固到一定的程度,再做综合性较强的拔高题,也就是真题,这才是正确的做题方法。

在大量刷题阶段,不要做模拟题,尤其是言语。这是很多考友行测越复习越差的罪魁祸首。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真题是N多人一年出一两套,可谓精品,而模拟题一人几天就出一堆试卷,质量可想而知;二是真题有着其特有的考点喜好、考查方式等,模拟题完全是另一个风格。另外,真题选择顺序为:国考真题、联考真题、报考当地的历年真题、最后是其他地方的真题。国考是所有地方公考的风向标,所以近5年国考要认真研究,其次近5年的联考真题也要适当研究。

二是如何做。在平时的练习中,一方面通过题目阅读,找到题目问的是什么,已知的条件是什么?然后快速的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去找到对应的知识点,根据已知条件和综合自己的答题套路解答题目,这就是在知识体系中调用知识点解答题目,题目做到这儿就算完了么?很多考生就完了,他们做题目,主要就是为了看看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是否一样,一样的,就手舞足蹈的进行下一道。不一样,就回过头来对着参考答案,看看哪儿做错了,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做的和参考答案就可以,这样的话,你这道题等于没有做,或者说你做这道题的意义不大。其实做完题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果错了的总结一下为什么错了?如果这种错很有代表性,就加入错题集。但是不管做对还是做错,都必须进行“下意识”的题目总结,那怎么“下意识”总结呢,就是看看这道题用到了哪一几个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出题形式是不是和之前遇到的一样,一样的话就起到了巩固的左右,不一样的话就补充到相应的知识和答题体系中,我原来是将每道题用到的知识点加个括号备注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之后,这样就起到了做题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的作用,这才是有效的做题方法,不过,有人说你这样会不会太耽误时间,我本来复习就很紧张,做总结,那不是要花很多时间吗?其实题目的总结,关键的是你的一个意识问题,如果你有总结题目的意识,这个时间就是5秒左右,根本就不耽误时间,而这5秒的总结比你本身做这道题的作用大多了。这才是正确的刷题方式,你也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刷题,刷题量才能和成绩成正比。

当然,这种需要“下意识”的题目总结过程只是刷题前期,当你做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下意识了,而是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慢慢的会有一种感觉,我叫他“题感”,这种感觉能够帮助你快速的找到答案,减少时间,我想大家能有这种感觉时,应该就是能够考个不错的成绩了。

(五)关于错题集

1.错题本的建立

首先,错题本是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可能很多同学会说,这些错误就让它放在卷子上不也一样吗?将来看卷子就是了。其实,这是一个关于统计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统计的效用是相当重要的。当我们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尤其是当我们对错误进行了总结之后。比如:我们将行测错题本上的问题总揽一下,可能很容易就发现,一遇到资料分析的问题,自己就很容易出错,那么,我们在这部分的基础方面就需要下点功夫了!

其次,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有时,即使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其关键是步骤和过程。这时,建立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并重新分步解出就显得很有检验效果了,而且很有巩固作用。

再次,错题本不是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这是一个自身逐渐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会让自己对这一类错题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对于一些题目很长的错误,大家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做法,比如:将有关试卷复印,然后剪切下来错误的题目,粘贴在错题本上等等,从而节省宝贵时间。

最后,建议大家在错题本上完善几个功能,就象模块一样,让“错”变得非常清晰。比如: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错误原因,标注出“错误知识点”:言语理解、资料分析、小作文归纳等,标注出“同类错误”:第几页第几题等等。另外,可以考虑运用出题法,针对自己的常犯错误,给自己出几道题目,考察自己对概念掌握、条件运用和知识结合的理解程度。

2.如何使用错题集

(1)经常阅读。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要经常在空闲时间或考试前,拿出错题本,浏览一下,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就使每一道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在今后遇到同类习题时,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题不能错两次,同一类题目不能错两次,从而减少习题量。如果板块都建立错题本,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成绩至少会提高10-20分。

(2)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备考小伙伴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同学们能从做的错题中得到启发,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绩就能有较大的提高。公考并不需要灯光下的熬夜苦战,也不需要题海中的无边漫游,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3)给每科建立一本错题集。每天刷题前,把昨天的错题解决后再开始新的题目。对每道错题都要重新摘录,然后做错误过程陈述、错误原因分析、错误类型总结、最后将正确解题过程写出。如果有多种方法也应该做出。

请注意的是:错题集建立和进行要有决心坚持。不能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善待错误,你很快将会欣喜地发现,错误会变得越来越少,你也很快会从烦琐的错题整理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信心。“错题本”是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刷题量负担的办法,通过“错题本”的使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及概念点,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可以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

(六)关于绝杀技巧

对生活或工作方法的熟练和灵活运用,就是技巧,针对公考答题来说,答题技巧是一种答题思维,或者是一种答题积累的经验,是提高答题速度、提高正确率的一种方法。但是,任何技巧都是需要理解、熟悉、熟练、精通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网络和框架,了解出题形式后经过大量有效练习才能总结出来的,如果连常规的概念、算法、基础都看不明白,谈论技巧都是空谈,考友们切勿生搬硬套方法和技巧,要以理解为主,如果对技巧理解不好、拿到题就想着怎么套用技巧,会适得其反,打乱自己原有的复习节奏。

当然,技巧需最好自己梳理总结,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考友来说,公考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对知识点能够做到理解、熟悉已经不错了,但要提炼和总结一套解题技巧,是很困难的。那就只有借鉴别人总结的技巧了。但借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考友(甚至培训班老师)简单的把技巧看成是数学公式进行生搬硬套直接套用,导致在特定的练习题使用技巧的时,感觉这个东西很强大,是万能的,可是在考场上面遇到的题就什么技巧也用不上了,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老师或者资料都没有说技巧的来源、技巧的原理,没有把“懂考点——会做题——有答题技巧——总结秒杀技巧”联系起来,直接给了答题技巧,而用的时候生搬硬套技巧的“公式”,但考题考的知识点是不变的,出题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搞懂相应的知识点对应的技巧原理,运用技巧的时候才能灵活自如,才能起到秒杀、绝杀的效果 收起

1、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3、破窗效应: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应用于社会心理学。

 4、从众现象:指一个人在面对众多反对声音的时候,容易失去主见,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则,随波逐流。

 5、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6、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7、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的“青蛙试验”,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8、森林效应:强调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经历竞争、淘汰、相互的比较和相互之间的评价才能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奋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刺猬效应: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0、投射效应: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

 11、蝴蝶效应: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12、木桶原理:即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13、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14、懒蚂蚁效应: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