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经历了那四个发展史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3.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4.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5.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经历了那四个发展史

电脑系统的演变-电脑系统技术的发展历史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用电子管作为基础原件和磁鼓储存数据。特点是体型庞大,其中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次。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与第一代的区别在于基础元件由电子管变味了晶体管,同时存储原件也由磁鼓变成了磁芯存储器。这样计算机的体积有了一次明显的瘦身,同时运算速度有了很大提升,能耗也有了降低。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1),随着1958年集成电路被发明(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到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宣告计算机进入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当然计算机体积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也更快。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1-现在),这一代也就是现在使用的计算机,体积小,能耗相对较低,计算速度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扩展资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网络化等。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计算机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简单操作系统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现代操作系统四代,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四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亿次每秒。计算机也由原来的仅供军事科研使用发展到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要,未来计算机性能应向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的是真空电子管,外存储器用的是磁带。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0年)

硬件方面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0年至今)

硬件方面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特点是1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扩展资料:

发展趋势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2、微型化

随着微型处理器(CPU)的出现,计算机中开始使用微型处理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了,成本降低了。四十年来,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的缩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体积逐步微型化,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未来计算机仍会不断趋于微型化,体积将越来越小。

3、网络化

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化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极大的提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便捷性,未来计算机将会进一步向网络化方面发展。

4、技术结合

计算机微型处理器(CPU)以晶体管为基本元件,随着处理器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计算机结构和元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

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当前广泛应用的计算机主要取第四代的技术。

扩展资料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

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亿,无线互联网有6.7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亿,为全球第一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计算机词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1stDecade (1985-1995)

 Windows 1.0

 1985年,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第一代窗口式多任务系统──Windows 1.0。该操作系统的推出标志着PC机开始进入了图形用户界面(GUI)时代, 打破了以往人们用命令行来接受用户指令的方式,用鼠标点击就可以完成命令的执行。此外,日历,记事本,计算器,时钟等有用的工具开始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管理简单的日常事务。

 Windows 3.X

 1990年微软推出Windows 3.0,随后首次发布了Windows3.2中文版本。不论是图形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还是友好性,Windows 3.X都有了巨大的改进。

 Windows 3.X在界面人性化和内存管理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具备了模拟32位操作系统的功能,显示效果大有长进,对当时最先进的386处理器有良好的支持。这个系统提供的对虚拟设备驱动(VxDs)的支持,极大改善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Windows 3.X添加了对声音输入、输出的基本的多媒体支持和CD-ROM: 1992年推出的Windows 3.2版本可以播放音频、,并首次具备屏幕保护程序。

 2ndDecade (1995-2005)

 Windows 95

 1995年8月24日,微软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Windows 95。

 Windows 95是第一个独立的32位操作系统,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形用户界面,使操作界面变得更加友好。

 Windows 95使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应用软件极大地得到丰富,个人电脑走入了普及化的进程。

 另外,Windows 95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它能够在同一个时间片中处理多个任务,充分利用了CPU的空间,并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响应能力。

 同时,Windows 95还集成了网络功能和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功能。

 Windows 98

 1998年6月,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 98。

 与Internet的紧密集成是Windows 98最重要的特性,它使用户能够在共同的界面上以相同方式简易、快捷地访问本机硬盘、Intranet和Internet上的数据,让互联网真正走进个人应用。

 作为性能更佳及更稳定的操作系统平台,Windows 98较Windows 95更易于安装,并提供全新的系统管理能力,可有效节省整体拥有成本(TCO)。比如,新增的系统管理工具Windows维护向导、增强版错误信息报告工具Dr. Watson等将使用户更容易诊断问题并改正错误,进行自我维护,提高使用效率。

 Windows 98内置了大量的驱动程序,基本上包括了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硬件的最新驱动程序,而且硬件检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Windows 98通过增设多种功能真正使用户在"轻松工作"的同时,享受“无穷乐趣”(Works Better, Plays Better)。它对高质量的图象、音响效果、数码影碟(DVD)、多媒体等硬件技术的全面支持,用户将可以享受具备丰富图象效果的互动放映形式。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于2000年年初发布,是第一个基于NT技术的纯32位的Windows操作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用户。

 基于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在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综合特性上面的巨大提升使其成为所有企业中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的主流操作系统,从此Windows操作系统进入商业用户市场。

 Windows XP

 2001年10月25日,Windows家族中极具开创性的版本Windows XP(Experience)面世。 Windows XP具有全新的户用图形界面,整合更多更实用的功能:防火墙,即时通讯,媒体播放器。加强了用户体验,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及数码设备的发展。增强的即插即用的特性使许多硬件设备更易于再Windows XP上进行使用。Windows XP具有全面为中国用户开发的中文技术及特性,全面满足中国用户在数字时代的需求。

 2004年9月微软发布Windows XP SP2。SP2的发布是Windows操作系统在安全方面的一个巨大提升,表明微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进入了一个“主动防护”的新阶段,它从操作系统的底层出发,使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电脑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更加安全。

 Windows XP目前包括Home(家庭版), Professional(专业版), Media Center以及Tablet PC版本。

 Windows XP家庭版是为个人或者家庭用户而设计的,包括数字多媒体、家庭联网和通讯的体验。

 Windows XP专业版是为各种规模的企业和需要最高计算体验的用户而设计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专业版增加了远程访问,提高了安全性,具备更高的性能、管理功能以及多语言特性,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使他们更方便接入网络。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简称MCE)是基于Windows XP 专业版本并增加了众多的多媒体功能的新版本操作系统。基于MCE的媒体中心电脑将多种多媒体内容进行整合、扩展,并不受空间、设备和内容格式的限制以创新方式欣赏电视、**、音乐和照片以及网上的内容服务:利用 Media Center,用户可以暂停和倒退实况电视或广播,以数字化的方式录制电视节目或某个节目类别,观看 DVD 和录像,组织和播放音乐收藏,以及用个性化的创新方式展示数码照片和DV。同时基于MCE的电脑具备家电化的操作能力,易用好学,用户使用遥控器就能轻松地获得各种体验。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是微软专门为那些需要更便捷的移动计算以及更人性化的人机操作的专业人士而开发的操作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便携计算技术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Tablet PC 可提供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的所有安全特性和功能,以及对数字墨水技术支持的手写功能的改进。Tablet PC 具有现今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和能力,并带有更多支持更强移动性的选项。

 Windows 7

 Windows 7 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具有革命性变化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目前的最高版本。该系统旨在让人们的日常电脑操作更加简单和快捷,为人们提供高效易行的工作环境。

 Windows 7 原生包括了触摸功能 ,但这取决于硬件生产商是否推出触摸产品。系统支持10点触控,Windows 不再是只能通过键盘和鼠标才能接触的操作系统了。

 Windows 7 的Aero效果更华丽,有碰撞效果,水滴效果,还有丰富的桌面小工具。

 Windows 7的消耗却是最低的。不仅执行效率快人一筹,笔记本的电池续航能力也大幅增加。

 Windows 8

 Windows 8是微软于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5日23点15分推出的最新Windows系列系统。Windows 8支持个人电脑(X86构架)及

 平板电脑(X86 构架 或 ARM 构架)。Windows 8大幅改变以往的操作逻辑,提供更佳的屏幕触控支持。新系统画面与操作方式变化极大,用全新的Metro(新Windows UI)风格用户界面,各种应用程序、快捷方式等能以动态方块的样式呈现在屏幕上,用户可自行将常用的浏览器、社交网络、游戏、操作界面融入。

 拓展内容: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实用技巧

 一、关闭SP2防火墙提示窗口

 安装SP2后,发现经常在系统拖盘中提示“系统存在危险”的提示,其实我们只要依次点击“开始―控制面板―Windows安全中心”,打开安全中心窗口后,选择“更改安全中心通知我的方式”,然后在“警报设置”窗口中重新设置警报设置项就可以了

 二、XP也可批量命名

 喜欢收集的朋友一定经常对进行批量重命名操作,一般都使用ACDSEE等工具软件对其进行重命名,其实不用任何软件,XP本身就可以进行重命名操作的。首先选中要重命名的所有,然后右键点击选择“重命名”这时第一个就会呈现重命名状态,对其进行重命名操作,如重命名为:,这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的会自动重命名为“(1)”、“(2)”等。

 三、个性登录XP

 在登录XP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为登录,但其中就只有几个供选择,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作为XP登录呢?只要把做成48*48像素的BMP格式的,然后复制到C:Documents and SettingsAll Users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User Account PicturesDefault Pictures文件夹下,这样就可以在控制面板中设置登录了。

 四、使用ACDSEE批量旋转

 我们在使用DC照的照片,输入电脑后发现其中一部分侧立过来了,这样会影响我们查看照片的效果,其实我们可以使用ACDSEE来把照片旋转过来,只要点击依次点击“工具-旋转/翻转菜单”,在弹出的旋转窗口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旋转方向就可以了,如果有多张还可以批量旋转呢。

 使用ACDSEE批量旋转

 五、文件夹重命名也玩批处理

 从网上下载文件保存到本地硬盘后,文件名都没有规律,不方便对其进行管理,如果一个个单独重命名会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我们可不可以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批量重命名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我们可以不借助任何第三方软件,XP本身就支持文件名(或文件夹)批量重命名功能,首先选中所有想要重命名的文件(或文件夹),然后点击右键,选择“重命名”菜单,接着输入文件名如“”,这时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文件( 或文件夹)会依次以“1”、“2”进行批量重命名了。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第一部计算机并没有操作系统。这是由于早期个人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计算机)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发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设备,而是电子产品。系统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件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操作系统的基础。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将工作的建置、调度以及执行序列化。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IBM System/360,大型主机的经典之作。而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操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操作系统)。让单一操作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大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机器上执行!

OS/360也包含另一个优点:永久贮存设备—硬盘驱动器的面世(IBM称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个关键是分时概念的建立:将大型电脑珍贵的时间适当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时也让使用者有独占整部机器的感觉;而Multics的分时系统是此时众多新操作系统中实践此观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异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以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10年代众多操作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Unix系统,为了实践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统在1969年由C语言重写;另一个广为市场用的小型电脑操作系统是VMS。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操作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这种操作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序被称为监视程序(Monitor)。

1980年代,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通常此时的电脑拥有8-bit处理器加上64KB内存、屏幕、键盘以及低音质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装电脑为使用微处理器6510(6502芯片特别版)的Commodore C64。此电脑没有操作系统,而是以8KB只读内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键盘以及软驱和打印机。它可用8KB只读内存BASIC语言来直接操作BIOS,并依此撰写程序,大部分是游戏。此BASIC语言的解释器勉强可算是此电脑的操作系统。

早期最著名的磁盘启动型操作系统是CP/M,它支持许多早期的微电脑,且其功能被MS-DOS大量抄袭。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构类似C64。当然它们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与抽象化硬件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个BASIC解释器!但是它的BASIC优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原因在于他有可携性,并且兼容于任何符合IBM PC架构的机器上。这样的PC可利用Intel-8088处理器(16-bit寄存器)寻址,并最多可有1MB的内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软式磁盘机取代了过去的磁带机,成为新一代的储存设备,并可在他512KB的空间上读写。为了支持更进一步的文件读写概念,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诞生。此操作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磁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盘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间以档名区别。IBM并没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购买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统。

1980年微软公司取得了与IBM的合约,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出产的操作系统,在将之修改后以MS-DOS的名义出品,此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让程序操作BIOS与文件系统。到了Intel-80286处理器的时代,才开始实作基本的储存设备保护措施。MS-DOS的架构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需求,因为它同时只能执行最多一个程序(如果想要同时执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来跳过OS而由程序自行处理多任务的部份),且没有任何内存保护措施。对驱动程序的支持也不够完整,因此导致诸如音效设备必须由程序自行设置的状况,造成不兼容的情况所在多有。许多应用程序因此跳过MS-DOS的服务程序,而直接存取硬件设备以取得较好的效能。虽然如此,但MS-DOS还是变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统(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称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为地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个崛起的操作系统异数是Mac OS,此操作系统紧紧与麦金塔电脑捆绑在一起。此时一位施乐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员工Dominik Hagen访问了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并且向他展示了此时施乐发展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苹果电脑惊为天人,并打算向施乐购买此技术,但因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并非商业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因此施乐回绝了这项买卖。在此之后苹果一致认为个人电脑的未来必定属于图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现今许多我们认为是基本要件的图形化接口技术与规则,都是由苹果电脑打下的基础(例如下拉式菜单、桌面图标、拖曳式操作与双点击等)。但正确来说,图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确是施乐创始的。 Apple 电脑,苹果电脑的第一代产品。延续80年代的竞争,1990年代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来个人电脑市场深厚的操作系统。由于图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趋繁复,操作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与巨大,因此强韧且具有弹性的操作系统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许多套装类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互相竞争的时代。

上一年代于市场崛起的苹果电脑,由于旧系统的设计不良,使得其后继发展不力,苹果电脑决定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经过许多失败的项目后,苹果于19年释出新操作系统——MacOS的测试版,而后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原先失意离开苹果的Steve Jobs风光再现。

除了商业主流的操作系统外,从1980年代起在开放原码的世界中,BSD系统也发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时间,但在1990年代由于与AT&T的法律争端,使得远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另一股开源操作系统——Linux兴起。Linux内核是一个标准POSIX内核,其血缘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与BSD家族都搭配GNU所发展的应用程序,但是由于使用的许可证以及历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开源操作系统市占率,而BSD则小得多。

相较于MS-DOS的架构,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较于Linux,MS-DOS只能运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进程内核,以及良好的内存空间管理(普通的进程不能存取内核区域的内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内存空间的进程只能通过系统调用来达成。一般进程是处于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会被切换成内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内核模式执行,此措施让内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统内部与外部设备,并且拒绝无权限的进程提出的请求。因此理论上任何应用程序执行时的错误,都不可能让系统崩溃(Crash)。

另一方面,微软对于更强力的操作系统呼声的回应便是Windows NT于1993年的面世。

1983年开始微软就想要为MS-DOS建构一个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称为Windows(有人说这是比尔·盖茨被苹果的Lisa电脑上市所刺激)。

一开始Windows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其背景还是纯MS-DOS系统,这是因为当时的BIOS设计以及MS-DOS的架构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软与IBM的合作破裂,微软从OS/2(早期为命令行模式,后来成为一个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图形化操作系统)项目中抽身,并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NT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直到这时,Windows系统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础上,因此消费者莫不期待微软在2000年所推出的Windows 2000上,因为它才算是第一个脱离MS-DOS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Windows NT系统的架构为:在硬件阶层之上,有一个由微内核直接接触的硬件抽象层(HAL),而不同的驱动程序以模块的形式挂载在内核上执行。因此微内核可以使用诸如输入输出、文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与虚拟内存等功能。而系统服务层提供所有统一规格的函数调用库,可以统一所有副系统的实作方法。例如尽管POSIX与OS/2对于同一件服务的名称与调用方法差异甚大,它们一样可以无碍地实作于系统服务层上。在系统服务层之上的副系统,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执行非法行动。

DOS副系统将每个DOS程序当成一进程执行,并以个别独立的MS-DOS虚拟机器承载其运行环境。另外一个是Windows 3.1 NT 模拟系统,实际上是在Win32副系统下执行Win16程序。因此达到了安全掌控为MS-DOS与早期Windows系统所撰写之旧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构只在Intel 80386处理器及后继机型上实作。且某些会直接读取硬件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戏,就无法套用这套系统,因此很多早期游戏便无法在Windows NT上执行。

Windows NT有3.1.3.5.3.51与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进系列(事实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Windows 7(Windows NT 6.1)也都是立基于Windows NT的架构上。

而本年代渐渐增长并越趋复杂的嵌入式设备市场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成长。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大型主机有许多开始支持J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嵌入式系统百家争鸣,从给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现代操作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并附加如鼠标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设备。旧的OS或性能导向的服务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界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设备。以上两种界面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用户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通常与其硬件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构上运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计算机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方面Linux、UNIX和WindowsServer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超级计算机方面,Linux取代Unix成为了第一大操作系统,截止2012年6月,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基于Linux的超级计算机占据了462个席位,比率高达92%。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Android和iOS已经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两大手机操作系统。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相对稳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一直被几个手机制造商巨头所控制,而安卓的垄断地位主要得益于三星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2012年第三季度,安卓的市场份额高达74.8%,2011年则为57.4%。2013年第一季度,它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加,达到75%。虽然 Android 占据领先,但是苹果 iOS 用户在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则比 Android 的长。虽然在这方面 Android 的数字一度接近苹果,但是像 iPad 3 这样的设备发布之后,苹果的数字还是会进一步增长。Windows Phone 系统在 8.1 版发布后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应用生态正在改善,众多必需应用不断更新,但是速度还略嫌迟缓。微软收购了诺基亚,发展了许多OEM厂商,并不断发布新机型试图扭转WP的不利局面,小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