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怎么弄电脑系统_技术人怎么弄电脑系统

你用到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大量程序员,写出来的。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

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让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等。实际上,用户是不用接触操作系统的,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

现代操作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并附加如鼠标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设备。旧的OS或性能导向的服务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界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设备。以上两种界面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用户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通常与其硬件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构上运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计算机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方面Linux、UNIX和WindowsServer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超级计算机方面,Linux取代Unix成为了第一大操作系统,截止2012年6月,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基于Linux的超级计算机占据了462个席位,比率高达92%。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Android和iOS已经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两大手机操作系统。[1]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相对稳定。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一直被几个手机制造商巨头所控制,而安卓的垄断地位主要得益于三星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2012年第三季度,安卓的市场份额高达74.8%,2011年则为57.4%。2013年第一季度,它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加,达到75%。虽然 Android 占据领先,但是苹果 iOS 用户在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则比 Android 的长。虽然在这方面 Android 的数字一度接近苹果,但是像 iPad 3 这样的设备发布之后,苹果的数字还是会进一步增长。Windows Phone 系统在 8.1 版发布后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应用生态正在改善,众多必需应用不断更新,但是速度还略嫌迟缓。微软收购了诺基亚,发展了许多OEM厂商,并不断发布新机型试图扭转WP的不利局面,小有成效。

组成部分

操作系统理论研究者有时把操作系统分成四大部分:

驱动程序:最底层的、直接控制和监视各类硬件的部分,它们的职责是隐藏硬件的具体细节,并向其他部分提供一个抽象的、通用的接口。

内核:操作系统内核部分,通常运行在最高特权级,负责提供基础性、结构性的功能。

接口库:是一系列特殊的程序库,它们职责在于把系统所提供的基本服务包装成应用程序所能够使用的编程接口(API),是最靠近应用程序的部分。例如,GNU C运行期库就属于此类,它把各种操作系统的内部编程接口包装成ANSI C和POSIX编程接口的形式。

外围:是指操作系统中除以上三类以外的所有其他部分,通常是用于提供特定高级服务的部件。例如,在微内核结构中,大部分系统服务,以及UNIX/Linux中各种守护进程都通常被划归此列。

并不是所有的操作系统都严格包括这四大部分。例如,在早期的微软视窗操作系统中,各部分耦合程度很深,难以区分彼此。而在使用外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中,则根本没有驱动程序的概念。

操作系统中四大部分的不同布局,也就形成了几种整体结构的分野。常见的结构包括:简单结构、层结构、微内核结构、垂直结构、和虚拟机结构。

内核结构编辑

内核是操作系统最基础的构件,因而,内核结构往往对操作系统的外部特性以及应用领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演进,操作系统高层特性与内核结构之间的耦合有日趋缩小之势,但习惯上,内核结构仍然是操作系统分类之常用标准!

内核的结构可以分为单内核、微内核、混合内核、外内核等。

单内核(Monolithic kernel),又称为宏内核。单内核结构是操作系统中各内核部件杂然混居的形态,该结构于1960年代(亦有1950年代初之说,尚存争议),历史最长,是操作系统内核与外围分离时的最初形态。

微内核(Microkernel),又称为微核心。微内核结构是1980年代产生出来的较新的内核结构,强调结构性部件与功能性部件的分离。20世纪末,基于微内核结构,理论界中又发展出了超微内核与外内核等多种结构。尽管自1980年代起,大部分理论研究都集中在以微内核为首的“新兴”结构之上,然而,在应用领域之中,以单内核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系统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混合内核(Hybrid kernel)像微内核结构,只不过它的组件更多的在核心态中运行,以获得更快的执行速度。

外内核(Exokernel)的设计理念是尽可能的减少软件的抽象化,这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硬件的抽象化。外核心的设计极为简化,它的目标是在于同时简化传统微内核的讯息传递机制,以及整块性核心的软件抽象层。

在众多常用操作系统之中,除了QNX和基于Mach的UNIX等个别系统外,几乎全部采用单内核结构,例如大部分的Unix、Linux,以及Windows(微软声称Windows NT是基于改良的微内核架构的,尽管理论界对此存有异议)。 微内核和超微内核结构主要用于研究性操作系统,还有一些嵌入式系统使用外核!

基于单内核的操作系统通常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例如,绝大部分UNIX的家族史都可上溯至1960年代。该类操作系统多数有着相对古老的设计和实现(例如某些UNIX中存在着大量1970年代、1980年代的代码)。另外,往往在性能方面略优于同一应用领域中采用其他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但通常认为此种性能优势不能完全归功于单内核结构)!

主要功能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资源管理,程序控制和人机交互等。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可分为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两大类。设备资源指的是组成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如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打印机,磁带存储器,显示器,键盘输入设备和鼠标等。信息资源指的是存放于计算机内的各种数据,如文件,程序库,知识库,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

操作系统位于底层硬件与用户之间,是两者沟通的桥梁。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输入命令。操作系统则对命令进行解释,驱动硬件设备,实现用户要求。以现代观点而言,一个标准个人电脑的OS应该提供以下的功能:

进程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

内存管理(Memory management)

文件系统(File system)

网络通讯(Networking)

安全机制(Security)

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

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s)

资源管理

系统的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操作系统根据用户需求按一定的策略来进行分配和调度的。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就负责把内存单元分配给需要内存的程序以便让它执行,在程序执行结束后将它占用的内存单元收回以便再使用。对于提供虚拟存储的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还要与硬件配合做好页面调度工作,根据执行程序的要求分配页面,在执行中将页面调入和调出内存以及回收页面等。

处理器管理或称处理器调度,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允许多道程序同时执行的系统里,操作系统会根据一定的策略将处理器交替地分配给系统内等待运行的程序。一道等待运行的程序只有在获得了处理器后才能运行。一道程序在运行中若遇到某个事件,例如启动外部设备而暂时不能继续运行下去,或一个外部事件的发生等等,操作系统就要来处理相应的事件,然后将处理器重新分配。

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功能主要是分配和回收外部设备以及控制外部设备按用户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等。对于非存储型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等,它们可以直接作为一个设备分配给一个用户程序,在使用完毕后回收以便给另一个需求的用户使用。对于存储型的外部设备,如磁盘、磁带等,则是提供存储空间给用户,用来存放文件和数据。存储性外部设备的管理与信息管理是密切结合的。

信息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一个文件系统。一般说,一个文件系统向用户提供创建文件,撤销文件,读写文件,打开和关闭文件等功能。有了文件系统后,用户可按文件名存取数据而无需知道这些数据存放在哪里。这种做法不仅便于用户使用而且还有利于用户共享公共数据。此外,由于文件建立时允许创建者规定使用权限,这就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程序控制

一个用户程序的执行自始至终是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进行的。一个用户将他要解决的问题用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了一个程序后就将该程序连同对它执行的要求输入到计算机内,操作系统就根据要求控制这个用户程序的执行直到结束。操作系统控制用户的执行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调入相应的编译程序,将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编译成计算机可执行的目标程序,分配内存储等资源将程序调入内存并启动,按用户指定的要求处理执行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以及与操作员联系请示有关意外事件的处理等。

人机交互

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是决定计算机系统“友善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机交互功能主要靠可输入输出的外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来完成。可供人机交互使用的设备主要有键盘显示、鼠标、各种模式识别设备等。与这些设备相应的软件就是操作系统提供人机交互功能的部分。人机交互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有关设备的运行和理解并执行通过人机交互设备传来的有关的各种命令和要求。

进程管理

不管是常驻程序或者应用程序,他们都以进程为标准执行单位。当年运用冯纽曼架构建造电脑时,每个中央处理器最多只能同时执行一个进程。早期的OS(例如DOS)也不允许任何程序打破这个限制,且DOS同时只有执行一个进程(虽然DOS自己宣称他们拥有终止并等待驻留(TSR)能力,可以部分且艰难地解决这问题)。现代的操作系统,即使只拥有一个CPU,也可以利用多进程(multitask)功能同时执行复数进程。进程管理指的是操作系统调整复数进程的功能。

由于大部分的电脑只包含一颗中央处理器,在单内核(Core)的情况下多进程只是简单迅速地切换各进程,让每个进程都能够执行,在多内核或多处理器的情况下,所有进程通过许多协同技术在各处理器或内核上转换。越多进程同时执行,每个进程能分配到的时间比率就越小。很多OS在遇到此问题时会出现诸如音效断续或鼠标跳格的情况(称做崩溃(Thrashing),一种OS只能不停执行自己的管理程序并耗尽系统资源的状态,其他使用者或硬件的程序皆无法执行)。进程管理通常实现了分时的概念,大部分的OS可以利用指定不同的特权等级(priority),为每个进程改变所占的分时比例。特权越高的进程,执行优先级越高,单位时间内占的比例也越高。交互式OS也提供某种程度的回馈机制,让直接与使用者交互的进程拥有较高的特权值。

内存管理

根据帕金森定律:“你给程序再多内存,程序也会想尽办法耗光”,因此程序员通常希望系统给他无限量且无限快的存储器。大部分的现代计算机存储器架构都是层次结构式的,最快且数量最少的暂存器为首,然后是高速缓存、存储器以及最慢的磁盘存储设备。而操作系统的存储器管理提供查找可用的记忆空间、配置与释放记忆空间以及交换存储器和低速存储设备的内含物……等功能。此类又被称做虚拟内存管理的功能大幅增加每个进程可获得的记忆空间(通常是4GB,即使实际上RAM的数量远少于这数目)。然而这也带来了微幅降低运行效率的缺点,严重时甚至也会导致进程崩溃。

存储器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借由CPU的帮助来管理虚拟位置。如果同时有许多进程存储于记忆设备上,操作系统必须防止它们互相干扰对方的存储器内容(除非通过某些协定在可控制的范围下操作,并限制可访问的存储器范围)。分区存储器空间可以达成目标。每个进程只会看到整个存储器空间(从0到存储器空间的最大上限)被配置给它自己(当然,有些位置被操作系统保留而禁止访问)。CPU事先存了几个表以比对虚拟位置与实际存储器位置,这种方法称为标签页(paging)配置。

借由对每个进程产生分开独立的位置空间,操作系统也可以轻易地一次释放某进程所占据的所有存储器。如果这个进程不释放存储器,操作系统可以退出进程并将存储器自动释放。

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它使得应用程序认为它拥有连续的可用的内存(一个连续完整的地址空间),而实际上,它通常是被分隔成多个物理内存碎片,还有部分暂时存储在外部磁盘存储器上,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

用户接口

用户接口包括作业一级接口和程序一级接口。作业一级接口为了便于用户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自己的作业而设置。它通常包括联机用户接口与脱机用户接口。程序一级接口是为用户程序在执行中访问系统资源而设置的,通常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在早期的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如DOS)中,每台计算机只有一个用户,每次运行一个程序,且次序不是很大,单个程序完全可以存放在实际内存中。这时虚拟内存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随着程序占用存储器容量的增长和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出现,在程序设计时,在程序所需要的存储量与计算机系统实际配备的主存储器的容量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例如,在某些低档的计算机中,物理内存的容量较小,而某些程序却需要很大的内存才能运行;而在多用户多任务系统中,多个用户或多个任务更新全部主存,要求同时执行独断程序。这些同时运行的程序到底占用实际内存中的哪一部分,在编写程序时是无法确定的,必须等到程序运行时才动态分配。[3]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简称 UI,亦称使用者界面[1])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

用户界面是介于用户与硬件而设计彼此之间交互沟通相关软件,目的在使得用户能够方便有效率地去操作硬件以达成双向之交互,完成所希望借助硬件完成之工作,用户界面定义广泛,包含了人机交互与图形用户接口,凡参与人类与机械的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用户界面。用户和系统之间一般用面向问题的受限自然语言进行交互。目前有系统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新一代的用户界面。

用网络GHOST阿/只要一台电脑有映像文件CHO就可以了。

网络ghost在大批量装系统时效率非常高,二三百台微机,不出意外情况的话,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全部做完。通常用于学校、网吧、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中客户机的安装维护。

局域网操作

LPT 是通过并口传送备份文件,下面有两个选项:slave 和 master, 分别用以连接主机和客户机。 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NetBios 和 LPT 相似, 也有 slave 和 master 两个选项, 作用与 LPT 相同。

先和平时一样将要 ghost 的分区做成一个 *.gho 文件,再在一台 win98 上安装Symantec Ghost 企业版,重启。

1. 首先制作一张 ghost 带网卡驱动的启动盘。Start > Programs > Symantec Ghost > Ghost Boot Wizard->Network Boot Disk 如果你的网卡在列表内直接选择它就可以生成一张带 PC-DOS 的启动盘。(但 6.5版的生成的软盘经常有问题,不能成功启动)如果你的网卡不在列表内,你要建立专用的 Packet Driver。ADD->Packet Driver (网卡的驱动程序中有)往下根据提示一步一步走,填入工作站的 ip(ghost 一定要 tcp/ip 协议)。最后生成一张软盘,但此软盘仍不能使用,要改 autoexec.bat 文件在 net xxxx.dos 后面加一个16进制的地址,如 0X75 等。多台计算机只需改 wattcp.cfg 文件中的 ip 即可:

IP = 192.168.100.44

NETMASK = 255.255.255.0

GATEWAY = 192.168.100.1

2. 在 server 端运行 multicast server 出来的画面。先给 server一个Session Name(别名)如:bb,再选择 image file 就是你的 gho 文件。然后 ->Dump From Client->rtitions->More Options-> 在 auto start 的 client 中填入 50(如果你要同时复制50台)->accept client 就算完成了,当你的工作站数达到50台时,server就自动传送*.gho 文件。

3.详述:

目前,相当多的电子教室都采用了没有软驱、光驱的工作站。在没有软驱、光驱的情况下,当硬盘的软件系统出现问题时,能否实现网络硬盘克隆呢?PXE(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它是基于 TCP/IP、DHCP、TFTP 等 Internet 协议之上的扩展网络协议)技术提供的从网络启动的功能,让我们找到了解决之道。下面,我们就来讲解怎样采用Ghost 7.0来实现基于 PXE 的网络硬盘克隆。

网络硬盘克隆过程简述

网络硬盘克隆过程为:在装有软驱的工作站上,用一张引导盘来启动机器,连接到服务器,使用 Ghost 多播服务(Multicast Server)将硬盘或分区的映像克隆到工作站,这样就实现了不拆机、安全、快速的网络硬盘克隆。

实现 PXE 网络启动方式

对于没有软驱、光驱的工作站,要实现PXE网络启动方式,需要完成三个步骤:

1、工作站的PXE启动设置

PXE网络启动一般要求在网卡上加装 PXE 启动芯片(PXE Boot ROM);对于某些型号的网卡,也可以将 PXE 启动代码(Boot Code)写入主板的 Flash ROM;而一些主板上集成了网卡的品牌机(例如清华同方的商用机),可直接支持PXE启动。

常用的 RTL8139 芯片的网卡,其 PXE 启动设置方式是:机器启动时根据屏幕提示按下Shift+F10,在启动类型中选择PXE,开启网络启动选项即可。

2、制作 PXE 启动文件

制作 PXE 的启动文件,推荐使用 3Com 的 DABS(Dynamic Access Boot Services)。DABS 提供了功能强大的 PXE 启动服务、管理功能,但是,网上可供下载的是一个30天的试用版。所以,我们只用它的启动映像文件制作功能,而由 Windows 2000 Server 的 DHCP 服务器来提供 PXE 启动服务。

DABS 可以安装在任何一台运行 Windows 的机器上。安装后,运行 3Com Boot Image Editor,出现主界面图。选择“创建TCP/IP或PXE映像文件(Create a TCP/IP or PXE image file)”,出现对话窗口。为即将建立的映像文件命名,例如:pxeghost.img,其他采用默认选项,将经测试正常的网络启动盘放入软驱,选择[OK],创建PXE启动映像 Pxeghost.img文件。

在 3Com Boot Image Editor 的主菜单中,选择“创建PXE菜单启动文件(Creat a PXE menu boot file)”,在出现的窗口中选择[添加(Add)],加入我们刚刚创建的启动映像文件Pxeghost.img,在“选项(Options)”标签中可以设置菜单标题和等待时间。

选择[保存(Save)],给保存的PXE菜单启动文件命名为 Pxemenu.pxe。

3、服务器的PXE启动服务设置

Windows 2000 Server 的 DHCP 服务支持两种启动协议:DHCP 和 BOOTP。我们可以设定以下三种选择:仅 DHCP、仅 BOOTP、两者。如果我们的局域网中由其他的 DHCP 服务器提供动态 IP 地址分配,那么这里选“仅BOOTP”即可;如果需要这台服务器提供动态 IP 地址分配,则需要选“两者”。

接下来,设置启动文件名。在DHCP服务器的作用域选项中配置选项“067:启动文件名”,字串值为我们创建的 PXE 菜单启动文件名 Pxemenu.pxe。注意:文件名不包含路径。

DHCP 服务器只是将启动文件名通知给 BOOTP 客户机,客户机通过什么方式下载启动文件呢?答案是,需要 TFTP 服务。3Com 的 DABS 包含了一个 TFTP 服务组件,当然,也可以下载一个免费的 TFTP 服务器软件长期使用。

在 TFTP 服务器的设置中,规定一个服务目录。将制作的 PXE 启动文件 Pxeghost.img、Pxemenu.pxe 放到 TFTP 的服务目录中。TFTP 服务器设置为自动运行。

用 Ghost 多播克隆硬盘

现在运行 Ghost 多播服务器,任务名称为 Restore。设置完毕,按下[接受客户(Accept Clients)]按钮。启动要接受硬盘克隆的无软驱工作站,如果以上步骤操作无误,应该能够实现 PXE 启动,加入到多播克隆的任务当中。所有的目标工作站连接到本次任务之后,按下[发送(Send)]按钮,开始克隆任务。

五、参数设置

在 Options 中可以设置参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image write buffering:在建立备份文件时, 打开写缓冲;

2.sure:选择此项后, 不再会出现最终确认询问 (建议不要选择此项);

3.no int 13:选择此项后, 不支持中断 13 (缺省时不选择);

4.reboot:在对硬盘或者分区操作完成之后, 自动重启计算机;

5.spanning:通过多个卷架构备份文件 (选择此项时, 关闭 write buffering);

6.autoname:自动为 spanning 文件命名;

7.allow 64k fat clusters:允许使用 64K FAT 簇 (仅在 Windows NT 中支持);

8.ignore CRC errors:忽略 CRC 错误;

9.override size limit:如果出现分区大小不相配, 可忽略执行;

10.image read buffering:打开生成备份文件时的读缓存 (缺省时选中此项)。

六、软件特性

1.存贮介质

Ghost 支持的存储介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支持对等 LPT 接口、对等 USB 接口、对等 TCP/IP 接口、SCSI磁带机、便携式设备(JAZ、ZIP、MO等)、光盘刻录机(CDR、CDRW)等。而这些特性不需要任何外带的驱动程序和软件,只需一张软盘就可以做到!特别是对光盘刻录机的支持,如今的刻录机和空白光盘都十分便宜,非常适合作备份的用途。

2.兼容性

Ghost 对现有的操作系统都有良好的支持,包括 FAT16、FAT32、NTFS、HPFS、UNIX、NOVELL 等文件存储格式。同以前版本不同的是,Ghost 2001 加入了对 Linux EX2的支持(FIFO 文件存储格式),这也就意味着 Linux 的用户也可以用 Ghost 来备份系统了。

3.配套软件

A.Ghost 浏览器

在以前的 Ghost版本中,我们只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简单的备份、复制、还原,要恢复单个的文件和文件夹还要使用外带的 GhostEXP 软件。现在,Symantec 公司已经将 Ghost 浏览器整合在软件中。Ghost 浏览器采用类似于资源管理器的界面,通过它,我们可以方便迅速地在备份包中找出我们想要的文件和文件夹并还原。

使用Explorer可以备份整个硬盘或单个硬盘分区,点击工具栏上的圆柱形图标,弹出硬盘或分区选择对话窗口,然后再选择备份文件的储存目录并输入名称即可完成。要注意的是,非注册用户不能使用备份这项功能。

在 Ghost Explorer 中管理硬盘备份文件就非常方便了。首先选择打开一个备份文件(File/Open),这时备份中的文件就像资源管理器一样在程序界面窗口中列出,可以在其中非常方便地查看、打开文件,也可以查找文件,或者将某个文件删除(但不能删除目录)。

在 Ghost Explorer 中提供了多种还原硬盘备份文件的方法,最方便的方法是使用鼠标右键点击某个文件,在弹出菜单中选择 Restore,然后输入要还原到的目录,这样,单个文件就从整个磁盘备份中还原出来了。当然,如果要还原整个磁盘备份,只需选择左面目录列表栏中最上面的带磁盘图标的目录项,然后点击工具栏中的还原图标 (第二个) 就可以了。

B.GDisk

GDisk 是一个新加入的实用工具,它彻底取代了 FDisk 和 Format,功能有:

* 快速格式化。

* 隐藏和显示分区。此功能允许一个以上的主 DOS分区,并且每个分区上的操作系统有不同的版本。隐藏分区的能力使计算机习惯于引导到选定的可引导分区,忽略其他隐藏分区中相同操作系统的安装。

* 全面的分区报告。

* 高度安全的磁盘擦除。提供符合美国国防部标准和更高安全标准的磁盘擦除选项。

与使用交互式菜单的 FDisk 不同,GDisk是由命令行驱动的。这提供了更快的配置磁盘分区和在批处理文件中定义 GDisk操作的能力。但与此同时,几十个参数会令普通用户头疼,因此笔者不推荐一般用户使用,Symantec 公司也应该推出相应的GUI(图形用户界面)控制台以方便用户使用。具体的参数说明可以用命令行 gdisk/? 了解。

C.Live Update

Live Update 是 Symantec公司软件的一个通用升级程序,它能够检查当前系统中已安装的 Symantec 软件,并且通过英特网对软件进行在线升级。

在安装 Ghost 2001 时,安装程序自动升级了 Live Update 程序的版本。

七、命令行参数:(Ghost 的无人 备份/恢复/复制 操作)

其实 Ghost 2001 的功能远远不止它主程序中显示的那些,Ghost 可以在其启动的命令行中添加众多参数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命令行参数在使用时颇为复杂,不过我们可以制作批处理文件,从而“一劳永逸”(类似于无人安装 Windows 98 和Windows 2000)。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常用的参数(了解更加详细的参数介绍可查看 Ghost 的帮助文件)。

1.-rb

本次 Ghost 操作结束退出时自动重启。这样,在复制系统时就可以放心离开了。

2.-fx

本次 Ghost 操作结束退出时自动回到DOS提示符。

3.-sure

对所有要求确认的提示或警告一律回答“Yes”。此参数有一定危险性,只建议高级用户使用。

4.-fro

如果源分区发现坏簇,则略过提示而强制拷贝。此参数可用于试着挽救硬盘坏道中的数据。

5.@filename

在 filename 中指定 txt 文件。txt文件中为 Ghost 的附加参数,这样做可以不受DOS命令行 150 个字符的限制。

6.-f32

将源 FAT16 分区拷贝后转换成 FAT32(前提是目标分区不小于 2G)。WinNT 4 和Windows95、97用户慎用。

7.-bootcd

当直接向光盘中备份文件时,此选项可以使光盘变成可引导。此过程需要放入启动盘。

8.-fatlimit

将 NT 的 FAT16 分区限制在 2G。此参数在复制 Windows NT 分区,且不想使用64k/簇的 FAT16 时非常有用。

9.-span

分卷参数。当空间不足时提示复制到另一个分区的另一个备份包。

10.-auto

分卷拷贝时不提示就自动赋予一个文件名继续执行。

11.-crcignore

忽略备份包中的 CRC ERROR。除非需要抢救备份包中的数据,否则不要使用此参数,以防数据错误。

12.-ia

全部映像。Ghost 会对硬盘上所有的分区逐个进行备份。

13.-ial

全部映像,类似于 -ia 参数,对 Linux 分区逐个进行备份。

14.-id

全部映像。类似于 -ia 参数,但包含分区的引导信息。

15.-quiet

操作过程中禁止状态更新和用户干预。

16.-script

可以执行多个 Ghost 命令行。命令行存放在指定的文件中。

17.-split=x

将备份包划分成多个分卷,每个分卷的大小为 x兆。这个功能非常实用,用于大型备份包复制到移动式存储设备上,例如将一个 1.9G 的备份包复制到 3 张刻录盘上。

18.-z

将磁盘或分区上的内容保存到映像文件时进行压缩。-z 或 -z1 为低压缩率(快速);-z2 为高压缩率(中速);-z3 至 -z9 压缩率依次增大(速度依次减慢)。

19.-clone

这是实现 Ghost 无人备份/恢复的核心参数。使用语法为:

-clone,MODE=(operation),SRC=(source),DST=(destination),[SZE(size),SZE(size)...]

此参数行较为复杂,且各参数之间不能含有空格。其中 operation意为操作类型,值可取:copy:磁盘到磁盘;load:文件到磁盘;dump:磁盘到文件;pcopy:分区到分区;pload:文件到分区;pdump:分区到文件。

Source 意为操作源,值可取:驱动器号,从1开始;或者为文件名,需要写绝对路径。

Destination 意为目标位置,值可取:驱动器号,从 1开始;或者为文件名,需要写绝对路径;@CDx,刻录机,x 表示刻录机的驱动器号,从1开始。

下面举例说明:

1.命令行参数:ghostpe.exe -clone,mode=copy,src=1,dst=2

完成操作:将本地磁盘1复制到本地磁盘2。

2.命令行参数:ghostpe.exe -clone,mode=pcopy,src=1:2,dst=2:1

完成操作:将本地磁盘1上的第二分区复制到本地磁盘2的第一分区。

3.命令行参数:ghostpe.exe-clone,mode=load,src=g:\3prtdisk.gho,dst=1,sze1=450M,sze2=1599M,sze3=2047M

完成操作:从映像文件装载磁盘1,并将第一个分区的大小调整为450MB,第二个调整为1599MB,第三个调整为2047MB。

4.命令行参数:ghostpe.exe -clone,mode=pdump,src2:1:4:6,dst=d:\prt246.gho

完成操作:创建仅含有选定分区的映像文件。从磁盘2上选择分区1、4、6。

八、一些示例

ghost.exe -clone,mode=copy,src=1,dst=2 -sure

硬盘对拷

ghost.exe -clone,mode=pcopy,src=1:2,dst=2:1 -sure

将一号硬盘的第二个分区复制到二号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ghost.exe -clone,mode=pdump,src=1:2,dst=g:\bac.gho

将一号硬盘的第二个分区做成映像文件放到 g 分区中

ghost.exe -clone,mode=pload,src=g:\bac.gho:2,dst=1:2

从内部存有两个分区的映像文件中,把第二个分区还原到硬盘的第二个分区

ghost.exe -clone,mode=pload,src=g:\bac.gho,dst=1:1 -fx -sure -rb

用 g 盘的 bac.gho 文件还原 c 盘。完成后不显示任何信息,直接启动

ghost.exe -clone,mode=load,src=g:\bac.gho,dst=2,SZE1=60P,SZE2=40P

将映像文件还原到第二个硬盘,并将分区大小比例修改成 60:40

自动还原磁盘:

首先做一个启动盘,包含 Config.sys, Autoexec.bat, Command.com, Io.sys, Ghost.exe 文件(可以用 windows 做启动盘的程序完成)。Autoexec.bat 包含以下命令:

Ghost.exe -clone,mode=pload,src=d:\bac.gho,dst=1:1 -fx -sure -rb

利用在 D 盘的文件自动还原,结束以后自动退出 ghost 并且重新启动。

自动备份磁盘:

ghost.exe -clone,mode=pdump,src=1:1,dst=d:\bac.gho -fx -sure -rb

自动还原光盘:

包含文件:Config.sys, Autoexec.bat, Mscdex.exe (CDROM 执行程序), Oakcdrom.sys (ATAPI CDROM 兼容驱动程序), Ghost.exe。

Config.sys 内容为:

DEVICE=OAKCDROM.SYS /D:IDECD001

Autoexec.bat 内容为:

MSCDEX.EXE /D:IDECE001 /L:Z

Ghost -clone,mode=load,src=z:\bac.gho,dst=1:1 -sure -rb

可以根据下面的具体说明修改示例:

1.-clone

-clone 在使用时必须加入参数,它同时也是所有的 switch{batch switch} 里最实用的。下面是 clone 所定义的参数:

mode={copy|load|dump|pcopy|pload|pdump},

src={drive|file|driveartition},

dst={drive|file|driveartition}

mode 指定要使用哪种 clone 所提供的命令

copy 硬盘到硬盘的复制 (disk to disk copy)

load 文件还原到硬盘 (file to disk load)

dump 将硬盘做成映像文件 (disk to file dump)

pcopy 分区到分区的复制 (partition to partition copy)

pload 文件还原到分区 (file to partition load)

pdump 分区备份成映像文件(partition to file dump)

src 指定了 ghost 运行时使用的源分区的位置模式及其意义。对应 mode 命令 src 所使用参数例子:

COPY/DUMP 源硬盘号。以 1 代表第一号硬盘

LOAD 映像文件名。g:/back98/setup98.gho 或装置名称 (drive)

PCOPY/PDUMP 源分区号。1:2 代表的是硬盘1的第二个分区

PLOAD 分区映像文件名加上分区号或是驱动器名加上分区号。g:\back98.gho:2 代表映像文件里的第二个分区

dst 指定运行 Ghost 时使用的目标位置模式及其意义。对应 mode 命令 dst 所使用参数例子:

COPY/DUMP 目的硬盘号。2 代表第二号硬盘

LOAD 硬盘映像文件名。例 g:\back98\setup98.gho

PCOPY/PLOAD 目的分区号。2:2 代表硬盘 2 的第二个分区

PDUMP 分区映像文件名加分区号。g:\back98\setup98.gho:2

SZEn 指定所使用目的分区的大小:

n=xxxxM 指定第 n 目的分区的大小为 xxxxMB。如 SZE2=800M 表示分区 2 的大小为 800MB

n=mmP 指定第 n 目的分区的大小为整个硬盘的 mm 个百分比。

2.-fxo 当源物件出现坏块时,强迫复制继续进行

3.-fx 当ghost完成新系统的工作后不显示 press ctrl-alt-del to reboot 直接回到DOS下

4.-ia 完全执行扇区到扇区的复制。当由一个映像文件或由另一个硬盘为来源,复制一个分区时,Ghost将首先检查来源分区,再决定是要复制文件和目录结构还是要做映像复制(扇区到扇区)。预设是这种形式。但是有的时候,硬盘里特定的位置可能会放一些隐藏的与系统安全有关的文件。只有用扇区到扇区复制的方法才能正确复制

5.-pwd and -pwd=x 给映像文件加密

6.-rb 在还原或复制完成以后,让系统重新启动

7.-sure 可以和 clone 合用。Ghost 不会显示 proceed with disk clone-destination drive will be overwritten? 提示信息

九、注意事项

1.在备份系统时,单个的备份文件最好不要超过 2GB。

2.在备份系统前,最好将一些无用的文件删除以减少Ghost文件的体积。通常无用的文件有:Windows 的临时文件夹、IE 临时文件夹、Windows 的内存交换文件。这些文件通常要占去100 多兆硬盘空间。

3.在备份系统前,整理目标盘和源盘,以加快备份速度。

4.在备份系统前及恢复系统前,最好检查一下目标盘和源盘,纠正磁盘错误。

5.在恢复系统时,最好先检查一下要恢复的目标盘是否有重要的文件还未转移,千万不要等硬盘信息被覆盖后才后悔莫及啊。

6.在选择压缩率时,建议不要选择最高压缩率,因为最高压缩率非常耗时,而压缩率又没有明显的提高。

7.在新安装了软件和硬件后,最好重新制作映像文件,否则很可能在恢复后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