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秤(150kg)如何校验?

2.电脑主机一直滴滴的响,是什么原因?

3.电脑主机一直响是怎么回事?

4.电脑报警声

5.主板,显卡,内存

6.光驱是什么,用来做什么

7.光驱是干吗用的

四角校正功能,电脑系统四角校验

地磅称的校准方法:

1、首先调节电子地磅的秤角使其处于水平位置,然后将相当于大秤量的砝码均匀地加到电子地磅称重台上,按照各种称重显示器的说明书所介绍的位置和方法,使显示值与砝码值一致后,取下砝码,并确认空秤显示为“0”即可。之后将大秤量分为若干份,其中须包括该秤的小秤量、大秤量及允差改变的各个称量点,要求电子地磅各点的称量误差不大于各量点的大允差要求。

2、用数字电压表依次测量电子地磅各个称重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如存在不一致,可分别调整接线盒中相应两只精密可调电阻,以减少相互间差异量。但调整量必须注意两只可调电阻的旋转方向要一样,旋转量也要一样,顺时针转动时其电阻减小,输出电压变大,显示值增加,否则反之。直至调整到电子地磅各只称重传感器输出一致。

3、通常情况下调试可用重量法进行,即将1/10大秤量的砝码依次放至电子地磅称重台中心位置及各只称重传感器上方的称重台上,并用实差法准确测出各只称重传感器输出的差异量,同时分别调整电子地磅各个承重点称重传感器相应的两只精密可调电阻,减少相互间的差异量,但旋转方向和旋转量也一样。

电子地磅秤可以选择梅特勒-托利多,梅特勒-托利多是历史悠久的精密仪器及衡器制造商与服务提供商,电子地磅适用各类公路运输和重载车辆的称重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

电子秤(150kg)如何校验?

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以及传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的标准方法。在数据传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有两个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传递的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TCP信封,并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的信息,再将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发送上网。在接受端,一个TCP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的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TCP将会要求重发。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几乎可以无差错地传送数据。 对普通用户来说,并不需要了解网络协议的整个结构,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与世界各地进行网络通信。

IPX/SPX是基于施乐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协议,而SPX是基于施乐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顺序包协议)协议,它们都是由novell公司开发出来应用于局域网的一种高速协议。它和TCP/IP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网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实际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么设置,装上就可以使用了。由于其在网络普及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厂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现在很多软件和硬件也均支持这种协议。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强用户接口。它是NetBIOS协议的增强版本,曾被许多操作系统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协议在许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统的缺省协议。总之NetBEUI协议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广播型协议,安装后不需要进行。/SPX是基于施乐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协议,而SPX是基于施乐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顺序包协议)协议,它们都是由novell公司开发出来应用于局域网的一种高速协议。它和TCP/IP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网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实际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么设置,装上就可以使用了。由于其在网络普及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厂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现在很多软件和硬件也均支持这种协议。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强用户接口。它是NetBIOS协议的增强版本,曾被许多操作系统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协议在许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统的缺省协议。总之NetBEUI协议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广播型协议,安装后不需要进行设置,特别适合于在“网络邻居”传送数据。所以建议除了TCP/IP协议之外,局域网的计算机最好也安上NetBEUI协议。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装了TCP/IP协议的WINDOWS98机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须安装NetBEUI协议。

电脑主机一直滴滴的响,是什么原因?

1、按住小数点键不放几秒钟,出现“CEntr”后松开。

2、? 接着按“8”键,因为我手里这台秤最大称量是7.5kg,所以重量栏会出现CAP,单重栏出现75000。可以忽略这一步,按“累计”键进入下一步。

3、下一步出现的是感量。重量栏显示:d1,单重栏显示:2。代表我这台秤的精度是0.2g。接着按“累计”键,进入下一步。

4、此时显示的是小数点位数,默认出厂值就好了,可以忽略不用操作。按“累计”键进入下一步。

5、 此时会出现砝码值,这一步就比较重要了。你手里有多少砝码,就输入多少砝码的重量,记得预留小数点位数。例如我有5000g砝码,我就要输入50000,因为还有个0是留给小数点的。如果只输入5000,校正完成后只会显示5000,没有小数点。输入好后,接着按“累计”键进入下一步。

6、此时重量栏会出现:LCP,单重栏会出现:OFF。如果单重栏出现:ON,那就需要按“置零”键,按到“OFF”出现即可。接着按“累计”键进入下一步。出现代码(图二),可忽略,接着按“累计”

7、重量栏出现:CAL,单重栏出现:0,总数栏出现砝码值。准备好砝码,再按“累计”键进入下一步。

8、 放上砝码,等待几秒钟后电子秤会自动校正。重量栏跳转出现砝码重量时,代表校正完成。

扩展资料:

电子秤使用注意事项:

1、请不要随意移动平台电子秤秤台位置。

2、定时检查秤台平衡,如有倾斜或悬空,请及时调整至水平位置。

3、在对大吨位货物称重时,请注意起落速度,不要重击秤体,以免对电子秤秤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4、在正常使用时,被称重物品请尽量往秤体中心位置放置, 如果长期使用秤体一角称重,会对传感器造成一定的影响。当货物偏于一侧放置时,秤体的四个传感器受力不均,其相互比对之后计出的数值会与四角受力均匀情况下计算出的数值产生±1‰的偏差。

电脑主机一直响是怎么回事?

分析原因: 电脑主机滴滴的响,这是由于在内存或者独立显卡的金手指表面形成一种氧化层,造成这个内存和内存槽接触不良,显卡和显卡槽接触不良,引起的黑屏,并发出滴滴声。

处理方法: ?可以先断电,打开机厢,把内存拨出来,用橡皮擦对着金手指的部位(也就是有铜片的地方,)来回的擦上几回,然后插回内存槽(或者换一根内存槽插回),就ok了,如果有独立显卡,你可以将显卡也用同上的方法处理一下,然后插回显卡槽,最后装机,重启电脑就可以了,(取内存的如下:)

电脑报警声

1、电脑刺啦刺啦的声音

开机的时候会有硬盘读取的声音那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声音太大,可能是硬盘出现了故障了,如果硬盘受到较大的碰撞或者经常强行关机、运行时突然断电等,都会导致硬盘损坏发出声响,这种情况建议找专业人员进行检查修理,要么直接换成固态硬盘。

2、电脑“卡卡卡”或者"嗡嗡嗡"的响声

这个是主机散热器或者主机电源的声音,打开机箱检查散热器是否有松动,灰尘太厚转速低可能是风扇电机润滑油凝固或者没有润滑油导致,给风扇加入润滑油,最好是换个新的散热器。如果是电源风扇噪音太响,有条配件可以自己换一个电源风扇,要么换个新的电源即可。

3、CPU报警音

当CPU温度过高就会报警,CPU温度过高主要检查散热器和机箱的散热情况,开机检查CPU风扇是否转动不顺畅,风力不够更换好点的散热器。这声音是主板上链接的小喇叭发出,有部分主机可以将小喇叭拔掉。

4、电脑嘀嘀嘀的长音

这声音是内存问题。一般会蓝屏或者开机电脑不显示,把内存拔起来用橡皮擦金手指部分重新插好,必要的时候清理一下内存的插槽,即可解决滴滴声。

5、灰尘所致电脑主机噪音大

先观察一下电脑主机内部情况,是否有灰尘卡在风扇中,使用毛刷或者鼓风机将电脑内部灰尘与硬件风扇中的灰尘清理干净。

主板,显卡,内存

1. 一短声,内存刷新失败。内存损坏比较严重,恐怕非得更换内存不可

2. 二短声,内存奇偶校验错误。可以进入CMOS设置,将内存parity奇偶

校验选项关掉,即设置为Disabled。不过一般来说,内存条有奇偶校验并且

在CMOS设置中打开奇偶校验,这对微机系统的稳定性是有好处的。

3. 三短声,系统基本内存(第1个64Kb)检查失败。更换内存吧。

4. 四短声,系统时钟出错。维修或更换主板。

5. 五短声,CpU错误。但未必全是CpU本身的错,也可能是CpU插座或其

它什么地方有问题,如果此CpU在其它主板上正常,则肯定错误在于主板。

6. 六短声,键盘控制器错误。如果是键盘没插上,那好办,插上就行;

如果键盘连接正常但有错误提示,则不妨换一个好的键盘试试;否则就是键

盘控制芯片或相关的部位有问题了。

7. 七短声,系统实模式错误,不能切换到保护模式。这也属于主板的错

8. 八短声,显存读/写错误。显卡上的存贮芯片可能有损坏的。如果存

贮片是可插拔的,只要找出坏片并更换就行,否则显卡需要维修或更换。

9. 九短声,ROM bIOS检验出错。换块同类型的好bIOS试试,如果证明

bIOS有问题,你可以用重写甚至热插拔的方法试图恢复。

10. 十短声,寄存器读/写错误。只能是维修或更换主板。

11. 十一短声,高速缓存错误。

12. 如果听不到beep响铃声也看不到屏幕显示,首先应该检查一下电源

是否接好,在检修时往往容易疏忽,不接上主板电源就开机测试。其次得看

看是不是少插了什么部件,如CpU、内存条等。再次,拔掉所有的有疑问的插

卡,只留显示卡试试。最后找到主板上清除(clear)CMOS设置的跳线,清除

CMOS设置,让bIOS回到出厂时状态。如果显示器或显示卡以及连线都没有问

题,CpU和内存也没有问题,经过以上这些步骤后,微机在开机时还是没有显

示或响铃声,那就只能是主板的问题了。

pOENIX的bIOS报警声(以前的老板上有许多pOENIX的,可现在已经被AWARD收

购了)

1短 系统启动正常

1短1短1短 系统加电初始化失败

1短1短2短 主板错误

1短1短3短 CMOS或电池失效

1短1短4短 ROM bIOS校验错误

1短2短1短 系统时钟错误

1短2短2短 DMA初始化失败

1短2短3短 DMA页寄存器错误

1短3短1短 RAM刷新错误

1短3短2短 基本内存错误

1短3短3短 基本内存错误

1短4短1短 基本内存地址线错误

1短4短2短 基本内存校验错误

1短4短3短 EISA时序器错误

1短4短4短 EISA NMI口错误

2短1短1短 前64K基本内存错误

3短1短1短 DMA寄存器错误

3短1短2短 主DMA寄存器错误

3短1短3短 主中断处理寄存器错误

3短1短4短 从中断处理寄存器错误

3短2短4短 键盘控制器错误

3短1短3短 主中断处理寄存器错误

3短4短2短 显示错误

3短4短3短 时钟错误

4短2短2短 关机错误

4短2短3短 A20门错误

4短2短4短 保护模式中断错误

4短3短1短 内存错误

4短3短3短 时钟2错误

4短3短4短 时钟错误

4短4短1短 串行口错误

4短4短2短 并行口错误

4短4短3短 数字协处理器错误

1短: 系统正常启动。这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的,也表明机器没有任何问题。

2短: 常规错误,请进入CMOS Setup,重新设置不正确的选项。

1长1短: RAM或主板出错。换一条内存试试,若还是不行,只好更换主板。

1长2短: 显示器或显示卡错误。

1长3短: 键盘控制器错误。检查主板。

1长9短: 主板Flash 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换块Flash RAM试试。

不断地响(长声): 内存条未插紧或损坏。重插内存条,若还是不行,只有

更换一条内存。

不停地响: 电源、显示器未和显示卡连接好。检查一下所有的插头。

重复短响: 电源问题。

无声音无显示: 电源问题。

光驱是什么,用来做什么

主板的芯片组及其发展史(上)

如果把中央处理器CPU比喻为整个电脑系统的心脏,那么主板上的芯片组就是整个身体的躯干。对于主板而言,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北桥芯片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ISA/PCI/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南桥芯片则提供对KBC(键盘控制器)、RTC(实时时钟控制器)、USB(通用串行总线)、Ultra DMA/33(66)EIDE数据传输方式和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为主桥(Host Bridge)。

除了最通用的南北桥结构外,目前芯片组正向更高级的加速集线架构发展,Intel的8xx系列芯片组就是这类芯片组的代表,它将一些子系统如IDE接口、音效、MODEM和USB直接接入主芯片,能够提供比PCI总线宽一倍的带宽,达到了266MB/s;此外,矽统科技的SiS635/SiS735也是这类芯片组的新军。除支持最新的DDR266,DDR200和PC133 SDRAM等规格外,还支持四倍速P显示卡接口及Fast Write功能、IDE ATA33/66/100,并内建了3D立体音效、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包含56K数据通讯(Modem)、高速以太网络传输(Fast Ethernet)、1M/10M家庭网络(Home PNA)等。

下面就几家主流芯片组公司的典型产品做详细的介绍:

一、Intel

Intel研制的最主要的芯片分为以下几组:430LX、430NX、430FX、430HX、430VX、430TX、430MX、440FX、450GX、450KX、440LX、440BX、440ZX、440EX、I82810、I82820与最新的I82840。

其中的430LX芯片组是Intel的早期产品,用于Pentium 60和66MHz;430NX芯片组支持所谓的海王星CPU,这两组芯片组目前已经淘汰,不再生产。其余的芯片组目前都在继续生产使用。各组芯片的性能和适用的CPU都有一定的差别,下面分别介绍Intel 430FX及其以后推出的各组芯片组。

●Intel 430FX PCIset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LX和430NX芯片组后推出的第三套基于Pentium的芯片组,也称为Triton。它在体系结构上作了很多改进,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新的技术在其后继芯片组430HX、VX、TX、GX等芯片组中都得到继承和发挥,因而430FX芯片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30FX芯片组由一片82437FX、一片82371FB和两片82438FX组成。82437作为系统控制器,集成了CACHE控制器、DRAM控制器、PCI桥连控制器等功能部分;82438是数据缓冲控制器;82371FB中集成了PCI、ISA、IDE加速控制器等部分。430FX全部用PQFP封装。430FX可提供高于100MB/s的PCI数据流速,因此它支持奔腾处理器和多媒体应用程序的优化。

●Intel 430HX PCIset

430 H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FX之后推出的面向商用PC机平台的Pentium级主板芯片组。与其前一代产品430FX相比,它着重改进了系统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度,用了两片封装;在性能上也有所提高,430HX适用于Pentium级的工作站、服务器和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微机。

430HX芯片组由一片82439HX和一片82371SB组成,430HX在性能上的主要改进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用了并行PCI体系结构,允许CPU、PCI、ISA总线并行处理事务,因此比430FX有更高的MPEG、音频播放和捕捉处理能力;

支持通用串行总线(USB),支持USB设备的热即插即用连接;

具有EDO定时功能,使访问DRAM的速度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性能提高约10%;

支持奇偶校验和ECC内存;

更高的集成度(只有两片芯片),使用单片主桥方式,与430FX相比可节省60%的主板空间;

用了FIFO缓冲队列,可在TXC控制器的两边实现并行操作,从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符合PCI2.1标准,缩短了总线的等待时间,提高了PCI设备的速度和整个系统的性能;

支持64M位DRAM,系统内存最高可达512MB;

支持P54C(Pentium)和P55C(Pentium MMX)CPU;

支持双CPU结构,可组成对称处理器结构体系的主板和微机系统。

●Intel 430VX PCIset

430VX的技术性能与430HX芯片组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以下方面:

对多媒体进行了特殊优化,因而更适用于家庭用户和多媒体应用;

去除了一些普通用户难以用及的功能(如ECC内存、双CPU支持等)后,增加了对高速同步存储器SDRAM的支持,支持168线内存插槽和内存条;

在结构上恢复了4片芯片结构。430VX芯片组由一片82437VX、一片82371SB和两片82438VX组成,全部用PQFP封装;

可管理的最大内存为256MB,低于430HX;

降低了成本,其售价低于430HX。

●Intel 430TX PCIset

430TX是Intel公司为配合Pentium MMX CPU而推出的最新芯片组,专门针对奔腾微处理器的MMX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多媒体应用效果。430TX芯片组还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使PC机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430TX也适用于可移动的便携式计算机中,弥补了便携式微机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不足,使得便携机用户也能够像台式机一样享受声音、节目、通讯等带来的乐趣。430TX芯片组用了两片结构,由一片82439TX和一片82371AB组成。

●Intel 430MX PCIset

430MX是Intel专门针对Pentium级笔记本电脑推出的芯片组,它是Intel作为便携式PCIsets解决方案的第一个完整设计,在430FX的基础上取了多项体系结构上的革新。430MX可应用于ProShare(TM)快速以太网、音频及图形增强型应用程序。随着更新一代同时适用于台式机和便携机的430TX芯片组的推出,很多基于430MX的应用已经逐步转移到430TX芯片组上。

●Intel 440FX PCIset

440FX芯片组(注:不可与430FX芯片组搞混)是适用于高能奔腾(Pentium Pro)的芯片组。440FX建立在并行PCI体系结构上,它包含了一个可加强传输及提高帧速度的多业务计时器,一个能提高MPEG及音频性能的被动释放机制,还包括了可充分利用写缓冲器来改进基于主机的处理应用程序的增强写性能,以及用以确保CPU—TO—ISA写控制与PCI2.1技术规格兼容的PCI延迟作业。

440FX芯片组具有增强的32位性能和USB设备连接的优点,包括CPU-to-DRAM流水线、同时读写、动态延迟、写入猝发组合及I/O队列,其他的特点如快速驱动器访问的Bus Master IDE(BM-IDE)、集成化ECC支持、双CPU支持等使440FX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大为提高。440FX可以管理的最大内存容量为1GB。440FX与Intel 430HX、430VX等芯片组设计的I/O子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使440FX能充分利用已有,立足市场。

在结构上,440FX由三片芯片组成,一片82441FX,一片82442FX和一片82371SB,另有一个独立元件82093AA供双CPU设计时使用。

●Intel 450GX/KX PCIset

450 GX/KX是Intel公司在1995年为Pentium Pro CPU推出的第一套芯片组解决方案。其中450GX适用于服务器而450KX适用于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机。

●Intel 440LX Pset

继Intel 430 PCI芯片组之后,Intel公司又推出了Intel 440LX P芯片组。P的图形图像上的带宽比在PCI接口上的增加了三倍,它可将高性能的图形功能带给主流的商业PC和家用PC。

440LX P芯片组是440 P芯片组系列中的第一个成员。它建立在由三个芯片组成的440FX PCI芯片组的特性之上,但把三个芯片压缩成二个芯片(82443LA和82371AB)。440LX P有四个最主要的特点:

引进了一组新的特性,称为QPA(Quad Port Acceleration,四端口加速),它是处理器、图形加速器、PCI和SDRAM等四个端口的仲裁机构,包括直接连接P、动态分布仲裁和多流水线化(从CPU、PCI和图形到SDRAM)等特性。这些特性合在一起可使PC中的各个设备获得最大的可用带宽;

440LX P对SDRAM的支持使得对存储器的读写可以变得更快,并在Pentium II处理器、图形加速器和PCI设备之间实现更快的流水线化传输;

具有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功能,可以实现更强的电源管理,包括远距离唤醒,迅速从掉电状态恢复等;

Ultra DMA功能改进了对IDE设备的存取。

●Intel 440BX Pset

目前最流行的芯片组当数Intel公司的Intel 440BX P芯片组。从某方面而言,BX芯片组是一个跨时代的标志,它是首款真正支持100MHz主频的芯片组。

440BX P芯片组继承了440LX P芯片组系列的诸多优点。如上面所述的P,QPA和SDRAM,ACPI与Ultra DMA。440BX正式支持100MHz的外频,从而解决低外频(66MHz)造成的速度瓶颈,而不再支持EDO内存,即使是SDRAM也要求速度达到100MHz。作为440系列的第三个产品,它定位在高端CPU领域。应该说,对100MHz外频(是Intel首先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它的一张王牌)的支持既是440BX最吸引人的特点,也是其最大卖点。虽说早在440LX芯片组中就隐含着对100MHz外频的支持(当时的某些主板就设有100外频跳线),但440BX最大的改进就是它能稳定的运行在100MHz以上的外频。440BX芯片组也为两片结构,北桥芯片型号为82443BX,南桥芯片型号82371AB。前者用492引脚BGA封装,负责CPU(可支持双PentiumⅡ以SMP方式工作)、SDRAM优化内存接口、64位总线接口、PCI接口、P(支持133MHz)接口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控制;后者用324引脚BGA封装,负责软盘驱动器、硬盘(支持Ultra DMA/33)、键盘、PCI-ISA桥接器等接口及USB连接控制。440BX芯片组在包含了440LX的所有功能基础上有三大改进:一是外部总线支持100MHz,二是可支持450MHz的Pentium II,三是内存最大可扩展到1GB。由440BX芯片组构成的主板自1998年4月进入市场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如今,加上Pentium Ⅲ和 Socket 370“赛扬”的推波助澜,更使得440BX的生命之树常青。

●Intel 440EX Pset

它是Intel为“赛扬”处理器(Pentium II的简化版)特别开发的一款芯片组。它仍为两片结构,北桥芯片型号为82443EX,南桥芯片仍使用82371AB,外频只支持66MHz。与440LX和440BX两款芯片组相比较,440EX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一来使得原本是为降低主板成本而设计的440EX芯片组总造价并没有降低。加上440EX芯片组的性能打了折扣,反而造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致使440EX成为Intel成名以来寿命最短的产品。

●Intel 440ZX Pset

440ZX是Intel为支持Socket 370结构Celeron而专门设计的一款芯片组。其用意是成为支持Slot 1和Socket 370结构主板的标准芯片组。虽然是Intel面向低端市场推出的产品,但由440ZX构成的主板同样加入了对100MHz外频的支持。这类主板一般只设2个DIMM插槽(最大只支持256MB)、3个PCI和1个ISA插槽(受Micor ATX制约,有一个还是共享型的)。这类主板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均支持集成i740图形加速芯片和声音芯片,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需要注意的是,440ZX芯片组有两种版本:分为440ZX和440ZX-66。两者的重要区别是,440ZX是以440BX为核心,支持100MHz外频,它是为Slot 1结构的100MHz外频的Celeron处理器而设计的,与440BX不同的是仅削减了对DIMM和PCI插槽数量上的支持;而440ZX-66只能支持66MHz外频,是为Socket370 主板而特别设计,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ZX主板多用440ZX-66芯片组。

●Intel I82810 & Intel I82820

作为最新版本的主板芯片组,这两款芯片组的设计思想是一样的。他们都引入了最新的“集线器”概念,只不过所面对的市场定位不同,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介绍。

1)加速集线器架构

在I828X0芯片组中用了集线器的概念,各种设备通过集线器直接与CPU、内存交换信息。在传统芯片组的PCI总线型主板中,挂在南桥芯片上的IDE、ISA、BIOS、USB以及挂在PCI插槽上的显示卡、声卡、MODEM等各种设备均需通过PCI总线和北桥芯片才能与CPU、内存交换信息(如图1),在CPU、内存以及各种外设速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传统PCI总线是阻碍系统速度提高的瓶颈。将P显示接口挂在北桥芯片上,摆脱PCI总线的限制,速度达到P 2?(528MB/s)就是一最明显的改进。

Intel 82810 芯片组用了图形存储控制集线器82810GMCH、输入输出控制集线器82801ICH、固件集线器82802FWH三块芯片,声卡、MODEM、IDE、内存、P、PCI等设备呈星形结构直接通过集线器交换信息,不像原来诸多设备共同占用总线带宽,使整个系统速度提高很多。且由于各设备用其通道交换数据,相互之间的干扰也会减小。

2)正式的133MHz外频

虽然当前很多使用440BX芯片组的主板提供有133MHz甚至更高的外频,但实际上是在超频芯片组。目前8X0家族的I82820和82810-E芯片组正式提供对133MHz外频的支持,133MHz外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P 4X,目前100MHz总线频率时内存的最大数据交换率为800MB/s,还无法满足P 4X的要求,用133MHz外频时内存的数据交换率达到1000MB/s,基本能满足P 4X的需要。

3)支持新型内存

Intel 820芯片组支持184线的RIMM(Rambus In-Line Memory Moclule)内存条,RIMM内存条用DR-DRAM(Direct Rambus DRAM)内存芯片,可在200MHz的总线频率下运行,比SDRAM的带宽提高了3倍多。Intel820芯片组通过桥接电路还可以使用PC133 SDRAM。

4)整合技术

Intel 810芯片组的整合性相当高,P显卡、音效CODEC控制器、MODEM CODEC控制器全部整合,去掉了P插槽,代之以一只短短的AMR的扩展槽,它可为MODEM提供接口,并可作为声卡升级之用。而目前Intel 810DC100芯片组的内置P显卡配备了4MB SDRAM,只要配合PII、PIII等CPU运行,就可得到较完美的性能,该内置P显卡的性能经测试表明,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图形显示要求。但810芯片组整合的显示功能档次还不够高,无法满足高端图形的应用和游戏需求。820则给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你完全可以用它来将PIII 800与最新的Voodoo4或Voodoo5搭配使用,丝毫不会令你的CPU感到屈才。

●Intel I82840

新近出炉的I82840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毕竟它才是440BX最有力的接班人。下面我们对它进行详细的介绍:

i840的特点:

与旧式芯片组相比,它有几个特点:两个RAMBUS通道(i820只有一个);理论峰值带宽3.2Gbit/秒(PC100和PC133体系分别为0.8Gb/秒和1Gb/秒);133MHz外频,它只提供1.06GB/秒(133MHz×8bytes/时钟周期)的带宽给主内存,真不知道它怎么会这么少,尽管P 4×总线可以减少内存带宽的需求,但DMA驱动程序和UMA(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统一内存架构)都是十分耗费的。i840的定位可是服务器市场啊,难道英特尔不怕内存带宽不足而造成的性能瓶颈吗?也许在较低级的工作站市场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使用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式多重处理架构)的多处理器系统中,共享MCH(Memory Controller Hub,内存控制中心)的情况下,CPU们仍然会抢用内存存取空间,即使是运用两个RDRAM通道同时读/写的方式也对之帮助不大,除非英特尔在后期制作时给MCH加入两个内存端口,才有可能避免此类内存带宽大于CPU带宽的浪费。i840芯片组的规格有82840 MCH、82801 ICH(Input/Output Controller Hub,输入/输出控制中心)、82802 FWH,除了基本的三个芯片之外,你还可以加上以下任意一个元件,来增强整个芯片组的功能:1、82806 P64H(64-bit PCI Controller Hub,64位PCI控制中心);2、82803 MRH-R(Memory Repeater Hub,内存数据处理中心); 3、82804 MRH-S(SDRAM Repeater Hub,SDRAM数据处理中心)。

虽然i840的规格繁多,但实际有用的只有以下那么几点:

支持两个奔腾III或Xeon 3处理器

提供133MHz外频

P4X

英特尔AHA架构

双RDRAM通道

双PCI总线,一个33MHz/32位,一个66MHz/64位(可选33/66MHz 64位PCI总线)

预读取缓存

RNG(Random number Generator,随机数字发生器)

两个USB接口

从英特尔定制的规格来看,i840主板应该可以提供3个66MHz 64位PCI插槽,3个33MHz 32位PCI插槽和1个P 4×插槽。你可能会问66MHz 64位PCI槽有什么用?当用过Ultra Wide SCSI RAID控制器或10000转/分的高速硬盘后,你就知道33MHz 32位PCI总线对数据I/O的限制多么大。另外,文件和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尽可能多的带宽,以增加内存与处理器之间的传输速度。这两点原因,足够理由使我们升级到用双倍速度和带宽的i840。尽管CPU不能完全享受两个RAMBUS通道带来的好处,但分离的PCI总线可以充分利用内存带宽,因此RDRAM的改进还是起了一点作用的。至于P 4X,它只有在未来的大纹理游戏中才能发挥出它应用的功能,对于现今的3D Game来说,还是有点物不能尽其用的感觉。

光驱知识光驱发展史

在刚开始的时候,光盘仅适用个别配备,普及性不高,因为没有可遵循的统一规格,各个软体生产商无法制作出适用于各种电脑配备的多媒体光盘。于是: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软体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这引起了计算机者的广大兴趣,开辟了计算机与外界沟通信息的另一途径,,在当时是极为了不得的。

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虽然价格高达1800远左右,但买家也不在少数的。而且能播放影象、动画和欣赏photo-CD,多媒体环境更加完备。

在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规格标准。光驱速度提高到四倍速,数据传输率为600KB/S,数据的平均时间不大于250ms。它能播放全屏幕影象,听CD音乐。兼容光盘格式: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在之后的短短几年之中,先后出现了8倍速、12倍速、16倍速、24倍速、32倍速、34倍速、36倍速、40倍速、48倍速、50倍速等等的光驱。出现了许多的生产厂家,各个的生产商也就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用各自的生产技术,提高光驱速度、工艺水平和组装能力,满足信息日益快速发展的需求。

如:

在12倍速之前的光驱,电机旋转的速度并不快,为此为保持数据传输率的高速稳定性,用CLV(恒定线速度)。由于其它设备的数据传输速度不断加快,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也得加以提高。CLV技术(在高速度旋转下不断转变电机的速度),容易导致电机的老化,降低光驱的寿命。

这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也就出现了CAV(恒定角速度)技术。它是保持电机旋转速度,但内沿的数据量少于外沿的数据量,在我们看来光驱的数据传输并不快,但可以容易得提高电机的速度,也就相对增加了数据传输量,且增加电机的寿命。

在这之后,又出现了PCAV(区域恒定角速度)技术,它是融合了CAV和CLV技术的优点,在读取外沿时用CAV技术,在读取内沿时用CLV技术,这样可以整体提高光驱的数据传输率。这些光驱生产厂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使用不同的技术。

又如:

随着光驱市场的不断扩大,高速度的数据传输最被关心,但稳定性能不高。为了调整这两者的关系,一般用PCAV和CAV技术,但直接决定的因素是电机旋转的高速度,这高速度会产生震动、噪音和热能。

这些都会影响光驱的整体性能,震动会使激光头难以定位,寻道时间加长,并容易与激光头发生碰撞,刮花激光头;产生的热能会影响光盘上的化学介质,影响激光头的准确定位,延长寻道时间;引起的噪音会使人精神上产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劳。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不同的生产厂家都各显神通: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装悬浮式减震橡胶,减轻震动和降低噪音,激光头用光栅定位和螺旋式方式,寻道精确。Acer公司也用悬挂技术和香蕉减震支架,来降低震动和噪音;Lite-on用悬浮承载技术,强化内置的震动吸容器,来降低震动和噪音;Asus公司用先进的双重动态悬挂系统,来降低震动和噪音,并可根据光盘的优劣自动调整电机的旋转速度,增加读盘能力并减少发热;三菱公司用自动平衡珠马达系统,对有损光盘进行自动检测平衡,平衡珠会自动去质量轻的部分来为此平衡,从而降低震动和噪音;Sony公司也用平衡走珠马达,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还有Teac公司、Toshiba公司、LG公司等,都有自己的不传之秘,来降低震动,从而降低噪音,提高整体效能,读盘能力更为强劲。

“DVD”在最早的时候是Digital-Video-Disc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数字光盘。它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方面,最早的DVD光盘并不是应用在电脑上的,而是在数字影像方面。例如:东芝、松下、索尼、飞利浦等都是以家用电子和器材为主的公司,它们要在这之上来赚到丰厚的利润。果然,DVD一出手就显示了它在方面的强大优势,它运用数字方式存储,在画面和音效上达到一流的地步。

在容量上,DVD盘片因刻录技术,它的坑点变小、坑点的间距也缩小,在刻录时就可加大刻录的资料容量。单面单层的光盘的容量达到4.7GB(可储存133分钟的高压缩比的节目,还可包括六个数字化杜比数字声音轨道),其容量是CD-ROM的7倍左右;,双层光盘的容量为8.5GB;双面单层的容量为9.4GB;双面双层的DVD光盘高达17GB。

因为技术问题,DVD光盘并不是随便的驱动器可以读取数据的,DVD驱动器所发出的激光波长比CD-ROM的要短,用的是红色半导体激光器。以后激光器将改为兰色半导体激光器,进一步提高传输率。

在画面上,它用MPEG-2解压缩标准。比以往的VHS和MPEG-1标准要清晰的多,VHS和MPEG-1压缩标准的解析度最多达到240线,而MPEG-2解压缩标准能轻而义举的提升至500--1000线,可于**相提并论。与VCD就不能相比。并却彻底的消除了马赛克、锯齿等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个的微小的点。

在音效上,也有惊人的表现。所有的DVD**都提供了杜比数码环绕立体声效果,也就是Dolby-AC-3-5.1声道效果。Dolby-AC-3-5.1是一种全数字化的音频编码技术。它提供六个完全独立的声道,除了5个全频带的频道外,还有一个效果声道,用来表现如爆炸声等特殊效果,俗称“0.1声道”。它能明显感觉到**那种身临其镜的立体效果。但需要6个杜比认证的全频带音箱外,还有AC-3解码器、AC-3功放/线材/...,配置不低。如没有,AC-3支持5.1声道的立体声模拟,比起以前的VCD要好很多。

由于不同的生产商制定了各自的DVD标准,其中以东芝、松下等公司为首制定的SDCD格式(Auper-Density-CD:超密度光盘),它能在双面盘片上提供5GB的储存容量(数据压缩率不高);和以索尼、飞利浦等公司为首制定的MMCD格式(Multi-Media-CD:多媒体光盘),它能在单面盘片上提供3.7GB储存容量(数据压缩率比较高)。

因而有两种光盘技术并存的局势,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后来在IBM、Microsoft等公司的协调下,着两大集团经过反复协商终于握手言和,在1996年达成了DVD标准。

DVD-ROM光驱中的集成电路方面有哪些进展?

随着新科技与新技术的高度发展,DVD-ROM光驱内部中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也朝向着密度更高的方向发展。自第一代DVD-ROM光驱的问世以来,LSI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1996年的一倍速DVD-ROM光驱产品中,它使用了十多颗的LSI,到了19年的两部速全功能型DVD-ROM产品时,它仅使用了5~6颗LSI;它比第一代DVD光驱有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速度上的区别,第一代DVD光驱读DVD光盘的速度只有1350KB/s,读CD光盘时的速度为900KB/s,大致与六倍速CD-ROM光驱相当。而第二代DVD光驱读DVD光盘的速度比第一代提高了一倍,达到2700KB/s,读CD光盘的速度提高得更快,能达3000KB/s,大约相当于20倍速光驱的速度,能支持的盘片格式也较多,譬如第一代不支持的CD-R光盘格式它也能提供支持;1998年4月以后五倍速DVD-ROM光驱上市时,其内部的LSI集成度更大为提高,只有两、三块LSI即可满足要求,分别用于RF信号处理、DVD信号处理、图像与声音的混合处理等。

预计1999年更新一代DVD-ROM进入市场时,用于RF信号处理和DVD信号处理的LSI将会集成在单一的芯片内,届时所有电路分用两颗LSI即可组成。而且大多支持的VD-RAM光盘格式

CPU发展史

一、11年CPU开始发展。

二、14年Intel推出8位CPU8008,后升级为8080。

三、18年8086及8088。

四、1982年16位CPU80286。

五、1982年,32位CPU80386

六、1989年,32位80486,增加协处理器80387。

七、1993年,80586改名为Pentium。

八、Pentium MMX和Pentium Pro。

九、19年Pentium II。

十、1998年Pentium Xeon。

十一、低端的赛扬。

十二、1999年Pentium III。

十三、1999年第二代Cerleron及Pentium III Xeon

十四、2000年11月Pentium IV 423。

十五、2001年Pentium IV 478。

十六、其它CPU。(64位安腾,移动版等)

64位安腾

Mobile Celeron Mobile Pentium II Mobile Pentium III(2001)

光驱是干吗用的

光驱

开放分类: 硬件、计算机、设备、光盘、光驱

目录

光驱的工作原理

光驱的度盘速度

光驱的容错能力

光驱的保养维护

光驱的发展历史

光驱的故障维修

光驱的安装方法

光驱的工作原理

激光头是光驱的心脏,也是最精密的部分。它主要负责数据的读取工作,因此在清理光驱内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激光头主要包括:激光发生器(又称激光二极管),半反光棱镜,物镜,透镜以及光电二极管这几部分。当激光头读取盘片上的数据时,从激光发生器发出的激光透过半反射棱镜,汇聚在物镜上,物镜将激光聚焦成为极其细小的光点并打到光盘上。此时,光盘上的反射物质就会将照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回去,透过物镜,再照射到半反射棱镜上。此时,由于棱镜是半反射结构,因此不会让光束完全穿透它并回到激光发生器上,而是经过反射,穿过透镜,到达了光电二极管上面。由于光盘表面是以突起不平的点来记录数据,所以反射回来的光线就会射向不同的方向。人们将射向不同方向的信号定义为“0”或者“1”,发光二极管接受到的是那些以“0”,“1”排列的数据,并最终将它们解析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在激光头读取数据的整个过程中,寻迹和聚焦直接影响到光驱的纠错能力以及稳定性。寻迹就是保持激光头能够始终正确地对准记录数据的轨道。当激光束正好与轨道重合时,寻迹误差信号就为0,否则寻迹信号就可能为正数或者负数,激光头会根据寻迹信号对姿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光驱的寻迹性能很差,在读盘的时候就会出现读取数据错误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读音轨的时候出现的跳音现象。所谓聚焦,就是指激光头能够精确地将光束打到盘片上并受到最强的信号。当激光束从盘片上反射回来时会同时打到4个光电二极管上。它们将信号叠加并最终形成聚焦信号。只有当聚焦准确时,这个信号才为0,否则,它就会发出信号,矫正激光头的位置。聚焦和寻道是激光头工作时最重要的两项性能,我们所说的读盘好的光驱都是在这两方面性能优秀的产品。目前,市面上英拓等少数高档光驱产品开始使用步进马达技术,通过螺旋螺杆传动齿轮,使得1/3寻址时间从原来85ms降低到75ms以内,相对于同类48速光驱产品82ms的寻址时间而言,性能上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光驱的聚焦与寻道很大程度上与盘片本身不无关系。目前市场上不论是正版盘还是盗版盘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点偏移以及光介质密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当光盘高速旋转时,造成光盘强烈震动的情况,不但使得光驱产生风噪,而且迫使激光头以相应的频率反复聚焦和寻迹调整,严重影响光驱的读潘小过于使用寿命。在36X-44X的光驱产品中,普遍用了全钢机芯技术,通过重物悬垂实现能量的转移。但面对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产品,全钢机芯技术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以ABS技术为核心的英拓等光驱产品。ABS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光盘托盘下配置一副钢珠轴承,当光盘出现震动时,钢珠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滚动到质量较轻的部分进行填补,以起到瞬间平衡的作用,从而改善光驱性能。

光驱的度盘速度

CD-ROM速度的提升发展非常快,去年24X产品还是主流,如今48X光驱也已经逐步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光驱的速度都是标称的最快速度,这个数值是指光驱在读取盘片最外圈时的最快速度,而读内圈时的速度要低于标称值,大约在24X的水平。现在很多光驱产品在遇到偏心盘、低反射盘时用阶梯性自动减速的方式,也就是说,从48X到32X再到24X/16X,这种被动减速方式严重影响主轴马达的使用寿命。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最近倒是在英拓光驱上找到了“一指降速”的功能设置。按住前控制面板上Eject键2秒钟,光驱就会直接地从最高速自动减速到16X,避免了机芯器件不必要的磨损,延长了光驱的使用寿命。同样,再次按下Eject键2秒钟,光驱将恢复度盘速度,提升到48X。 此外,缓冲区大小,寻址能力同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以目前的软件应用水平而言,对光驱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48X光驱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软件要求安装时使用32X以上的光驱产品。此外,CD-ROM作为数据的存储介质,使用率远远低于硬盘,总没有谁会将WIN98安装在光盘上运行吧?

光驱的容错能力

相对于读盘速度而言,光驱的容错性显得更加重要。或者说,稳定的读盘性能是追求读盘速度的前提。由于光盘是移动存储设备,并且盘片的表面没有任何保护,因此难免会出现划伤或沾染上杂物质情况,这些小毛病都会影响数据的读取。为了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厂商献计献策,其中,“人工智能纠错(AIEC)”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AIEC通过对上万张光盘的样测试,“记录”下适合他们的读盘策略,并保存在光驱BIOS芯片中。以方便光驱针对偏心盘、低反射盘、划伤盘进行自动的读盘策略的选择。由于光盘的特征千差万别,所以目前市面上以英拓为首的少数光驱产品还专门用了可擦写BIOS技术,使得DIYer可以通过在现方式对BIOS进行实时的修改,所以说Flash BIOS技术的用,对于光驱整体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一些光驱为了提高容错能力,提高了激光头的功率。当光头功率增大后,读盘能力确实有一定的提高,但长时间“超频”使用会使光头老化,严重影响光驱的寿命。一些光驱在使用仅三个月后就出现了读盘能力下降的现象,这就很可能是光头老化的结果。这种以牺牲寿命来换取容错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判断您购买的光驱是否被“超频”呢?在购买的时候,你可以让光驱读一张质量稍差的盘片,如果在盘片退出后表面温度很高,甚至烫手,那就有可能是被“超频”了。不过也不能排除是光驱主轴马达发热量大的结果。

光驱的保养维护

大家知道,激光头是最怕灰尘的,很多光驱长期使用后,识盘率下降就是因为尘土过多,所以平时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电脑周围吸烟。而且不用光驱时,尽量不要把光盘留在驱动器内,因为光驱要保持“一定的随机访问速度”,所以盘片在其内会保持一定的转速,这样就加快了电机老化(特别是塑料机芯的光驱更易损坏)。另外在关机时,如果劣质光盘留在离激光头很近的地方,那当电机转起来后很容易划伤光头。

散热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电脑的通风条件及环境温度的高低,机箱的摆放一定要保证光驱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则光驱高速运行时,其中的光盘将不可能保持平衡,将会对激光头产生致命的碰撞而损坏,同时对光盘的损坏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驱运行时要注意听一下发出的声音,如果有光盘碰撞的噪音请立即调整光盘,光驱或机箱位置。

光驱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光驱:标准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驱叫做标准型,是因为第一代光驱制定了很多光驱的标准,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40Mb(笔者这里称的光盘制传统的CD-ROM),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这一标准也奠定了几倍速光驱这一光驱独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驱的传输速度为150KB/S*40=6000KB/S。笔者手头正好有那时的一些历史资料,让我们再重温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软体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400ms的平均寻道时间,300KB/S的传输率,640MB的容量,对于目前动辄配一个7200转、2MB cache,30GB容量的朋友来说可能觉得第一代光驱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驱出现的时候还是大家用软盘作为主要移动拷贝媒介,经常用10多张盘拷贝一个软件或游戏,然后用2、30分钟将它装入机器内,如果其中一张盘有质量问题或拷错了,整个工夫就白费了。那时候硬盘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盘要1700、1800才能买到。笔者还清晰的记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买的光驱时,当时的感觉就是无限的游戏和软件,并且装起来快截又方便。当然,不久笔者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光驱,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块。

第一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刚刚出现,制定了光驱的很多技术标准,作为软驱与硬盘交换数据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时候国内品牌非常少,比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驱:提速型

笔者划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驱从4速发展到24速(32速)这一时间段。因为之后从32速再往高速光驱发展过程中虽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术发展目标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划入下一代。

光驱发展了一段时间,由于其相对于软盘极大的优越性逐渐普及起来,成为装机时的标准配置。上百MB的软件、游戏也渐渐多了起来。装软件还稍微好一点,装一遍就完了,玩游戏时经常要从光盘调用数据,此时光驱读取速度太慢也逐渐突显出来,有时候一个游戏走到下一关读一下数据要读2、3分钟,特别是玩仙剑这样的RPG游戏,经常要在各关之间穿梭,玩一个小时要有20分钟用来读盘,这谁受得了,怎么办?提速。

此时提速也成为各家厂商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速度从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时光驱的支持格式也有发展,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规格标准。兼容光盘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这个时间笔者的朋友换了一个ACER 16速的光驱,使用起来确实感觉快了,还记得笔者那时候打仙剑都喜欢去他那,看着载入数据条"唰"一下的过去了,心情也愉快起来。但速度快了也并不都好,由于光盘转速太快,噪音变大,发热量变大。当然产品的问题还是要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光驱也进入了第三代--发展型。

第二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逐渐普及起来,但速度慢的弱点也突出起来,提高速度成为各家制造厂商技术竞争的首要目标。光驱支持的格式也渐渐多了起来。

市场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象Toshiba、NEC等,出现了一些国产品牌,除acer外其它还没什么气候。

第三代光驱:发展型

光驱速度再往上提高,传输速度慢的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但速度提高后所带来的问题却渐渐显现出来。高速度的旋转会产生震动、噪音和热能,震动也会使激光头难以定位,寻道时间加长,并容易与激光头发生碰撞,刮花激光头;产生的热能会影响光盘上的化学介质,影响激光头的准确定位,延长寻道时间;引起的噪音会使人精神上产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劳。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不同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相应改善的技术: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装悬浮式减震橡胶;Acer公司用悬挂技术和香蕉减震支架;Lite-on用悬浮承载技术;Asus公司用先进的双重动态悬挂系统……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内厂商发展起来,以其完善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受到消费者得青睐,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点是速度已不是各厂商发展技术的主要目标,大家纷纷推出新技术,使光驱读盘更稳定,发热量更低,工作起来更安静,寿命更长。国内厂商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流。

市场上洋品牌及台湾品牌份额有一定减少,许多国内品牌崛起,象奥美嘉\源兴、大白鲨、美达等等。

第四代光驱:完美型

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光驱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各家厂商的产品虽然可能用的技术略有不同,但产品品质却都臻于完善,甚至说完美,表现在纠错率更强,传输速度更快,工作起来更稳定、更安静、发热量更低。

光驱的故障维修

故障现象:当光驱出现问题时,一般表现为光驱的指示灯不停地闪烁、不能读盘或读盘性能下降;光驱盘符消失。光驱读盘时蓝屏死机或显示“无法访问光盘,设备尚未准备好”等提示框等。

1.光驱连接不当造成

光驱安装后,开机自检,如不能检测到光驱,则要认真检查光驱排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牢靠,光驱的供电线是否插好。如果自检到光驱这一项时出现画面停止,则要看看光驱(主、从)跳线是否无误。

提醒:光驱尽量不要和硬盘连在同一条数据线上。

2.内部接触问题

如果出现光驱卡住无法弹出的情况,可能就是光驱内部配件之间的接触出现问题,大家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解决:将光驱从机箱卸下并使用十字螺丝刀拆开,通过紧急弹出孔弹出光驱托盘,这样你就可以卸掉光驱的上盖和前盖。卸下上盖后会看见光驱的机芯,在托盘的左边或者右边会有一条末端连着托盘马达的皮带。你可以检查此皮带是否干净,是否有错位,同时也可以给此皮带和连接马达的末端上油。另外光驱的托盘两边会有一排锯齿,这个锯齿是控制托盘弹出和缩回的。请你给此锯齿上油,并看看它有没有错位之类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请将多余的油擦去,然后将光驱重新安装好,最后再开机试试看。

提醒:不过由于这种维修比较专业,建议大家最好找专业人士修理。

3.CMOS设置的问题

如果开机自检到光驱这一项时出现停止或死机的话,有可能是CMOS设置中的光驱的工作模式设置有误所致。一般来说,只要将所有用到的IDE接口设置为“AUTO”,就可以正确地识别光驱工作模式了。对于一些早期的主板或个别现象则需要进行设置。

4.驱动的问题

在Windows系统中,当主板驱动因或误操作而引起丢失时,会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统正确识别,从而引起光驱故障,这时我们只要重新安装主板驱动就可以了。

另外,当一个光驱出现驱动重复或多次安装等误操作时会使Windows识别出多个光驱,这会在Windows启动时发生蓝屏现象。我们只要进入Windows安全模式(点选“我的电脑→属性→CD-ROM”)删除多出的光驱就解决了。

5.光驱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驱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将光驱的DMA接口关闭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现象。完成设置后,按下“确定”按钮,重新启动电脑即可。

DMA接口光驱与主板不兼容时,也应关闭DMA。如果你真想发挥一下光驱DMA所带来的性能的话,建议升级主板的BIOS或光驱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驱使用久后,会出现读盘不稳定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关闭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稳定性。

6.虚拟光驱发生冲突

我们在安装光驱的同时,一般会装个虚拟光驱使用。但安装虚拟光驱后,有时会发现原来的物理光驱“丢失”了,这是由于硬件配置文件设置的可用盘符太少了。解决方法:用Windows自带的记事本程序打开C盘根目录下的“Config.sys”文件,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启后即可解决问题。

在安装双光驱的情况下安装低版本的“虚拟光碟”后,个别情况会表现为有一个或两个物理光驱“丢失”!建议:换个高版本的或其它虚拟光驱程序。

7.激光头老化造成

排除了灰尘造成的原因,如果光驱还不能读盘很可能是“激光头”老化了,这时就要调整光驱激光头附近的电位调节器,加大电阻改变电流的强度使发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激光的亮度,从而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

提醒:大家用小螺丝刀顺时针调节(顺时针加大功率、逆时针减小功率),以5度为步进进行调整,边调边试直到满意为止。切记不可调节过度,否则可能出现激光头功率过大而烧毁的情况.

光驱的安装方法

光盘驱动器(光驱)是一个结合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产品。在光学和电子结合方面,激光光源来自于一个激光二极管,它可以产生波长约0.54-0.68微米的光束,经过处理后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确控制,光束首先打在光盘上,再由光盘反射回来,经过光检测器捕获信号。光盘上有两种状态,即凹点和空白,它们的反射信号相反,很容易经过光检测器识别。检测器所得到的信息只是光盘上凹凸点的排列方式,驱动器中有专门的部件把它转换并进行校验,然后我们才能得到实际数据。光盘在光驱中高速的转动,激光头在司服电机的控制下前后移动读取数据。

在光驱上,数据传输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我们平常说的32速、24速等就是指光驱的读取速度。在制定CD-ROM标准时,把150K字节/秒的传输率定为标准,后来驱动器的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就出现了倍速、四倍速直至现在的24倍速、32倍速或者更高,32倍速驱动器理论上的传输率应该是:150×32= 4,800K字节/秒,当然在实际的情况是达不到这么高的。 除了传输率外,平均查找时间是衡量光驱的另一指标,倍速光驱的平均查找时间约为400毫秒,现在最快的光驱平均查找时间约为120毫秒。从光盘上读出的数据先存在缓冲区或高速缓存里,然后再以很高的速度传输到计算机上。多媒体计算机要求光驱至少有64K的高速缓存,现在的光驱一般有256K。

光驱的安装是比较简单的。它和硬盘的安装很相似。对于IDE光驱,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设置主盘和副盘,一般在光驱上都标明了跳线方式,MA表示主盘,SL表示副盘。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光驱设置为副盘,把它与硬盘接在同一条数据线上;在光驱设成主盘的情况下,你可以单独为它接一根数据线,把它连接到主板的副IDE口上。在连接数据线时,要注意接口的方向。另外有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CD音频线的连接,光驱的CD音频接口一般有4根针,分别是左右声道和两个地线,R代表右声道,L代表左声道,G代表地线。在声卡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插座,它接收光驱的CD音频信号并把它放大输出到“Speaker”孔。CD音频线有3芯或4芯,4芯的只是多了一个地线而已。在连接音频线时,注意光驱和声卡的左右声道和地线要对应,否则可能出现问题,如放CD时只有一个喇叭响等。

[编辑本段]光驱的工作原理

激光头是光驱的心脏,也是最精密的部分。它主要负责数据的读取工作,因此在清理光驱内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激光头主要包括:激光发生器(又称激光二极管),半反光棱镜,物镜,透镜以及光电二极管这几部分。当激光头读取盘片上的数据时,从激光发生器发出的激光透过半反射棱镜,汇聚在物镜上,物镜将激光聚焦成为极其细小的光点并打到光盘上。此时,光盘上的反射物质就会将照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回去,透过物镜,再照射到半反射棱镜上。此时,由于棱镜是半反射结构,因此不会让光束完全穿透它并回到激光发生器上,而是经过反射,穿过透镜,到达了光电二极管上面。由于光盘表面是以突起不平的点来记录数据,所以反射回来的光线就会射向不同的方向。人们将射向不同方向的信号定义为“0”或者“1”,发光二极管接受到的是那些以“0”,“1”排列的数据,并最终将它们解析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在激光头读取数据的整个过程中,寻迹和聚焦直接影响到光驱的纠错能力以及稳定性。寻迹就是保持激光头能够始终正确地对准记录数据的轨道。当激光束正好与轨道重合时,寻迹误差信号就为0,否则寻迹信号就可能为正数或者负数,激光头会根据寻迹信号对姿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光驱的寻迹性能很差,在读盘的时候就会出现读取数据错误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读音轨的时候出现的跳音现象。所谓聚焦,就是指激光头能够精确地将光束打到盘片上并受到最强的信号。当激光束从盘片上反射回来时会同时打到4个光电二极管上。它们将信号叠加并最终形成聚焦信号。只有当聚焦准确时,这个信号才为0,否则,它就会发出信号,矫正激光头的位置。聚焦和寻道是激光头工作时最重要的两项性能,我们所说的读盘好的光驱都是在这两方面性能优秀的产品。目前,市面上英拓等少数高档光驱产品开始使用步进马达技术,通过螺旋螺杆传动齿轮,使得1/3寻址时间从原来85ms降低到75ms以内,相对于同类48速光驱产品82ms的寻址时间而言,性能上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光驱的聚焦与寻道很大程度上与盘片本身不无关系。目前市场上不论是正版盘还是盗版盘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点偏移以及光介质密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当光盘高速旋转时,造成光盘强烈震动的情况,不但使得光驱产生风噪,而且迫使激光头以相应的频率反复聚焦和寻迹调整,严重影响光驱的读潘小过于使用寿命。在36X-44X的光驱产品中,普遍用了全钢机芯技术,通过重物悬垂实现能量的转移。但面对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产品,全钢机芯技术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以ABS技术为核心的英拓等光驱产品。ABS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光盘托盘下配置一副钢珠轴承,当光盘出现震动时,钢珠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滚动到质量较轻的部分进行填补,以起到瞬间平衡的作用,从而改善光驱性能。

[编辑本段]光驱的读盘速度

CD-ROM速度的提升发展非常快,去年24X产品还是主流,如今48X光驱也已经逐步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光驱的速度都是标称的最快速度,这个数值是指光驱在读取盘片最外圈时的最快速度,而读内圈时的速度要低于标称值,大约在24X的水平。现在很多光驱产品在遇到偏心盘、低反射盘时用阶梯性自动减速的方式,也就是说,从48X到32X再到24X/16X,这种被动减速方式严重影响主轴马达的使用寿命。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最近倒是在英拓光驱上找到了“一指降速”的功能设置。按住前控制面板上Eject键2秒钟,光驱就会直接地从最高速自动减速到16X,避免了机芯器件不必要的磨损,延长了光驱的使用寿命。同样,再次按下Eject键2秒钟,光驱将恢复度盘速度,提升到48X。 此外,缓冲区大小,寻址能力同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CD-ROM所能达到的最大CD读取速度是56倍速;DVD-ROM读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点,达到52倍速的产品还比较少,大部分为48倍速;COMBO产品基本都达到了52倍速。笔者认为,以目前的软件应用水平而言,对光驱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48X光驱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软件要求安装时使用32X以上的光驱产品。此外,CD-ROM作为数据的存储介质,使用率远远低于硬盘,总没有谁会将WIN98安装在光盘上运行吧?

[编辑本段]光驱的容错能力

相对于读盘速度而言,光驱的容错性显得更加重要。或者说,稳定的读盘性能是追求读盘速度的前提。由于光盘是移动存储设备,并且盘片的表面没有任何保护,因此难免会出现划伤或沾染上杂物质情况,这些小毛病都会影响数据的读取。为了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厂商献计献策,其中,“人工智能纠错(AIEC)”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AIEC通过对上万张光盘的样测试,“记录”下适合他们的读盘策略,并保存在光驱BIOS芯片中。以方便光驱针对偏心盘、低反射盘、划伤盘进行自动的读盘策略的选择。由于光盘的特征千差万别,所以目前市面上以英拓为首的少数光驱产品还专门用了可擦写BIOS技术,使得DIYer可以通过在现方式对BIOS进行实时的修改,所以说Flash BIOS技术的用,对于光驱整体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一些光驱为了提高容错能力,提高了激光头的功率。当光头功率增大后,读盘能力确实有一定的提高,但长时间“超频”使用会使光头老化,严重影响光驱的寿命。一些光驱在使用仅三个月后就出现了读盘能力下降的现象,这就很可能是光头老化的结果。这种以牺牲寿命来换取容错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判断您购买的光驱是否被“超频”呢?在购买的时候,你可以让光驱读一张质量稍差的盘片,如果在盘片退出后表面温度很高,甚至烫手,那就有可能是被“超频”了。不过也不能排除是光驱主轴马达发热量大的结果。

[编辑本段]光驱的保养维护

大家知道,激光头是最怕灰尘的,很多光驱长期使用后,识盘率下降就是因为尘土过多,所以平时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电脑周围吸烟。而且不用光驱时,尽量不要把光盘留在驱动器内,因为光驱要保持“一定的随机访问速度”,所以盘片在其内会保持一定的转速,这样就加快了电机老化(特别是塑料机芯的光驱更易损坏)。另外在关机时,如果劣质光盘留在离激光头很近的地方,那当电机转起来后很容易划伤光头。

散热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电脑的通风条件及环境温度的高低,机箱的摆放一定要保证光驱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则光驱高速运行时,其中的光盘将不可能保持平衡,将会对激光头产生致命的碰撞而损坏,同时对光盘的损坏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驱运行时要注意听一下发出的声音,如果有光盘碰撞的噪音请立即调整光盘,光驱或机箱位置。

[编辑本段]光驱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光驱:标准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驱叫做标准型,是因为第一代光驱制定了很多光驱的标准,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40Mb(笔者这里称的光盘制传统的CD-ROM),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这一标准也奠定了几倍速光驱这一光驱独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驱的传输速度为150KB/S*40=6000KB/S。笔者手头正好有那时的一些历史资料,让我们再重温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软体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400ms的平均寻道时间,300KB/S的传输率,640MB的容量,对于目前动辄配一个7200转、2MB cache,30GB容量的朋友来说可能觉得第一代光驱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驱出现的时候还是大家用软盘作为主要移动拷贝媒介,经常用10多张盘拷贝一个软件或游戏,然后用2、30分钟将它装入机器内,如果其中一张盘有质量问题或拷错了,整个工夫就白费了。那时候硬盘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盘要1700、1800才能买到。笔者还清晰的记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买的光驱时,当时的感觉就是无限的游戏和软件,并且装起来快截又方便。当然,不久笔者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光驱,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块。

第一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刚刚出现,制定了光驱的很多技术标准,作为软驱与硬盘交换数据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时候国内品牌非常少,比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驱:提速型

笔者划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驱从4速发展到24速(32速)这一时间段。因为之后从32速再往高速光驱发展过程中虽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术发展目标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划入下一代。

光驱发展了一段时间,由于其相对于软盘极大的优越性逐渐普及起来,成为装机时的标准配置。上百MB的软件、游戏也渐渐多了起来。装软件还稍微好一点,装一遍就完了,玩游戏时经常要从光盘调用数据,此时光驱读取速度太慢也逐渐突显出来,有时候一个游戏走到下一关读一下数据要读2、3分钟,特别是玩仙剑这样的RPG游戏,经常要在各关之间穿梭,玩一个小时要有20分钟用来读盘,这谁受得了,怎么办?提速。

此时提速也成为各家厂商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速度从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时光驱的支持格式也有发展,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规格标准。兼容光盘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这个时间笔者的朋友换了一个ACER 16速的光驱,使用起来确实感觉快了,还记得笔者那时候打仙剑都喜欢去他那,看着载入数据条"唰"一下的过去了,心情也愉快起来。但速度快了也并不都好,由于光盘转速太快,噪音变大,发热量变大。当然产品的问题还是要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光驱也进入了第三代--发展型。

第二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逐渐普及起来,但速度慢的弱点也突出起来,提高速度成为各家制造厂商技术竞争的首要目标。光驱支持的格式也渐渐多了起来。

市场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象Toshiba、NEC等,出现了一些国产品牌,除acer外其它还没什么气候。

第三代光驱:发展型

光驱速度再往上提高,传输速度慢的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但速度提高后所带来的问题却渐渐显现出来。高速度的旋转会产生震动、噪音和热能,震动也会使激光头难以定位,寻道时间加长,并容易与激光头发生碰撞,刮花激光头;产生的热能会影响光盘上的化学介质,影响激光头的准确定位,延长寻道时间;引起的噪音会使人精神上产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劳。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不同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相应改善的技术: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装悬浮式减震橡胶;Acer公司用悬挂技术和香蕉减震支架;Lite-on用悬浮承载技术;Asus公司用先进的双重动态悬挂系统……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内厂商发展起来,以其完善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受到消费者得青睐,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点是速度已不是各厂商发展技术的主要目标,大家纷纷推出新技术,使光驱读盘更稳定,发热量更低,工作起来更安静,寿命更长。国内厂商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流。

市场上洋品牌及台湾品牌份额有一定减少,许多国内品牌崛起,象奥美嘉\源兴、大白鲨、美达等等。

第四代光驱:完美型

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光驱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各家厂商的产品虽然可能用的技术略有不同,但产品品质却都臻于完善,甚至说完美,表现在纠错率更强,传输速度更快,工作起来更稳定、更安静、发热量更低。

[编辑本段]光驱的故障维修

故障现象:当光驱出现问题时,一般表现为光驱的指示灯不停地闪烁、不能读盘或读盘性能下降;光驱盘符消失。光驱读盘时蓝屏死机或显示“无法访问光盘,设备尚未准备好”等提示框等。

1.光驱连接不当造成

光驱安装后,开机自检,如不能检测到光驱,则要认真检查光驱排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牢靠,光驱的供电线是否插好。如果自检到光驱这一项时出现画面停止,则要看看光驱(主、从)跳线是否无误。

提醒:光驱尽量不要和硬盘连在同一条数据线上。

2.内部接触问题

如果出现光驱卡住无法弹出的情况,可能就是光驱内部配件之间的接触出现问题,大家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解决:将光驱从机箱卸下并使用十字螺丝刀拆开,通过紧急弹出孔弹出光驱托盘,这样你就可以卸掉光驱的上盖和前盖。卸下上盖后会看见光驱的机芯,在托盘的左边或者右边会有一条末端连着托盘马达的皮带。你可以检查此皮带是否干净,是否有错位,同时也可以给此皮带和连接马达的末端上油。另外光驱的托盘两边会有一排锯齿,这个锯齿是控制托盘弹出和缩回的。请你给此锯齿上油,并看看它有没有错位之类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请将多余的油擦去,然后将光驱重新安装好,最后再开机试试看。

提醒:不过由于这种维修比较专业,建议大家最好找专业人士修理。

3.CMOS设置的问题

如果开机自检到光驱这一项时出现停止或死机的话,有可能是CMOS设置中的光驱的工作模式设置有误所致。一般来说,只要将所有用到的IDE接口设置为“AUTO”,就可以正确地识别光驱工作模式了。对于一些早期的主板或个别现象则需要进行设置。

4.驱动的问题

在Windows系统中,当主板驱动因或误操作而引起丢失时,会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统正确识别,从而引起光驱故障,这时我们只要重新安装主板驱动就可以了。

另外,当一个光驱出现驱动重复或多次安装等误操作时会使Windows识别出多个光驱,这会在Windows启动时发生蓝屏现象。我们只要进入Windows安全模式(点选“我的电脑→属性→CD-ROM”)删除多出的光驱就解决了。

5.光驱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驱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将光驱的DMA接口关闭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现象。完成设置后,按下“确定”按钮,重新启动电脑即可。

DMA接口光驱与主板不兼容时,也应关闭DMA。如果你真想发挥一下光驱DMA所带来的性能的话,建议升级主板的BIOS或光驱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驱使用久后,会出现读盘不稳定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关闭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稳定性。

6.虚拟光驱发生冲突

我们在安装光驱的同时,一般会装个虚拟光驱使用。但安装虚拟光驱后,有时会发现原来的物理光驱“丢失”了,这是由于硬件配置文件设置的可用盘符太少了。解决方法:用Windows自带的记事本程序打开C盘根目录下的“Config.sys”文件,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启后即可解决问题。

在安装双光驱的情况下安装低版本的“虚拟光碟”后,个别情况会表现为有一个或两个物理光驱“丢失”!建议:换个高版本的或其它虚拟光驱程序。

7.激光头老化造成

排除了灰尘造成的原因,如果光驱还不能读盘很可能是“激光头”老化了,这时就要调整光驱激光头附近的电位调节器,加大电阻改变电流的强度使发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激光的亮度,从而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

提醒:大家用小螺丝刀顺时针调节(顺时针加大功率、逆时针减小功率),以5度为步进进行调整,边调边试直到满意为止。切记不可调节过度,否则可能出现激光头功率过大而烧毁的情况.

[编辑本段]光驱的安装方法

光盘驱动器(光驱)是一个结合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产品。在光学和电子结合方面,激光光源来自于一个激光二极管,它可以产生波长约0.54-0.68微米的光束,经过处理后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确控制,光束首先打在光盘上,再由光盘反射回来,经过光检测器捕获信号。光盘上有两种状态,即凹点和空白,它们的反射信号相反,很容易经过光检测器识别。检测器所得到的信息只是光盘上凹凸点的排列方式,驱动器中有专门的部件把它转换并进行校验,然后我们才能得到实际数据。光盘在光驱中高速的转动,激光头在司服电机的控制下前后移动读取数据。

在光驱上,数据传输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我们平常说的32速、24速等就是指光驱的读取速度。在制定CD-ROM标准时,把150K字节/秒的传输率定为标准,后来驱动器的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就出现了倍速、四倍速直至现在的24倍速、32倍速或者更高,32倍速驱动器理论上的传输率应该是:150×32= 4,800K字节/秒,当然在实际的情况是达不到这么高的。 除了传输率外,平均查找时间是衡量光驱的另一指标,倍速光驱的平均查找时间约为400毫秒,现在最快的光驱平均查找时间约为120毫秒。从光盘上读出的数据先存在缓冲区或高速缓存里,然后再以很高的速度传输到计算机上。多媒体计算机要求光驱至少有64K的高速缓存,现在的光驱一般有256K。

光驱的安装是比较简单的。它和硬盘的安装很相似。对于IDE光驱,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设置主盘和副盘,一般在光驱上都标明了跳线方式,MA表示主盘,SL表示副盘。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光驱设置为副盘,把它与硬盘接在同一条数据线上;在光驱设成主盘的情况下,你可以单独为它接一根数据线,把它连接到主板的副IDE口上。在连接数据线时,要注意接口的方向。另外有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CD音频线的连接,光驱的CD音频接口一般有4根针,分别是左右声道和两个地线,R代表右声道,L代表左声道,G代表地线。在声卡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插座,它接收光驱的CD音频信号并把它放大输出到“Speaker”孔。CD音频线有3芯或4芯,4芯的只是多了一个地线而已。在连接音频线时,注意光驱和声卡的左右声道和地线要对应,否则可能出现问题,如放CD时只有一个喇叭响等。